等待处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读两本《王应珂翰墨选》有感

2023年09月12日

王应珂先生现在是一位职业书画家。十多年前,我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他自学成才的文章。最近他又送给我由他撰写、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本石头》、《像玉的石头》两本约二十万字的书。

出于再次对他的关注,一连几天,我几乎没有松气,读完了他给的书。总的来说,内容涵盖甚广,除了他给大学书法讲座的讲义之外,其余全都是文学作品。细读之后方知均属散文体裁。这些文章在我看来的确是应珂心血的结晶,是他人生价值在文学这个门类上的体现,更是圆了他父亲对他在少年时期立志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梦想。品读他的作品,我深感从内容到文学艺术体裁,应珂能够驾轻就熟,而且颇有才情。在写作上立意新颖,语言质朴、纯粹,手法独具个性,对读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由于我多年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写文学作品对我来说,很难逾越新闻语言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障碍,也就不擅长写散文。我认为写散文要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要温文尔雅,要气度非凡,要对生活充满激情,要哲思深邃,但我非常喜欢读散文。人常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可以海阔天空,可以山南海北,可以说古论今,可以直抒胸臆,可以跌宕婉转,可以遐思神驰,但必须紧紧围绕住一根主线去展开,而不是漫无边际,以达到神形统一。所以说散文是最能见作者功底的文体。

读王应珂先生散文,更加增强了我对散文文体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应珂写《由母亲的葬礼想到的》和《怀念父亲》,还有《请客办事》、《城乡时空》、《黄师傅的能耐》,不仅体现出作者的朴实、厚道、善良、纯真,而且在关键之处敢于针砭时弊,用犀利讽刺的文笔向旧的传统风俗陋习叫板。尤其《黄师傅的能耐》一文,文章结尾突然出现的不可预料的结局,真是诙谐幽默,寓意深长,令人拍案叫绝。

从应珂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他写的都是一些普通人、自家人、身边人的一些平常事、烦心事、琐碎事,如《庆幸》、《勾花女》、《秋日井家湾》、《不待天明尽北飞》,其文虽然短小,但都以小见大,文笔妙不可言,论其语言、其文字、其情趣、其格调,很是引人入胜,这些以亲情、友情、同志情记述式的散文写得不仅感人至深,且能催人泪下。当然,他还写了一些类似游记体裁的散文,如《塬上情》、《怀念戈壁滩》、《曲径通幽》等,都是饱含激情、如水而喷、似洪而泄,其文采斐然、笔法细腻,在我看来,都是一些不可多见的好散文。

其实,王应珂先生的一些好文章,都是他前些年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旅游报》以及一些杂志上刊登过的,可想而知其水平不可小视。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应珂先生最应该为人所称道的,倒是书法家这个声誉。不是吗?至今他仍在大学里任书法老师。其书法知识丰富,四体皆通、驰骋墨海、形式多变、能愉人身心。他的书法,是典型的沿着传统走过来的文人书法。其字迹清秀,有气势,有韵味,可以说不俗、不虚、不浮、不燥、不狂、不华,如行云流水,似山石竹木,若从其章法和笔法来看,真乃是笔笔见功夫,字字有精神,足见其功底之深厚。而且,他的书法也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充满一种浓郁的情感,那便是文化人的情怀,故而其意境高深,韵味悠长,虽然他在大学任教,但至今仍终日坚持临帖不辍,探研书画理论,广开艺路,习古不泥古,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创独家风格,形成一种苍劲、朴茂、娟秀的独家书风。这大约便是他书法作品在省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的主要原因。 □李振忠

上篇:棉鞋
下篇:书法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1/2016012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1/27/12191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