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27日

陕西工人报百味·读书 人生没有假若 忙着过年 古城飞雪 棉鞋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书法 读书多用“边角料” 《战争与和平》的若干次经典改编

当前版:第A4版:百味·读书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味·读书
04

棉鞋

□张轩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离老屋五六里外的镇里读初中。学校离家远,我那时人又瘦小,就住校。那年冬天,学校搞基建,宿舍被暂时安排在一间闲置教室里,用麦草打成地铺,铺上床单,便是我们寒冷冬夜睡觉的地方。下了晚自习,飘零的雪花已将大地铺成了白色,呼呼的北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打着响哨夹杂着雪花灌了进来,落在窗铺上,湿了一大片。那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买不起棉鞋,我只好穿着父亲的黄胶鞋,套上2层袜子过冬。晚上回到宿舍,双脚早就冻木了,先不睡,在宿舍跑圈,等到双脚有点知觉了才和着袜子往被筒里钻。直到有一天周末回家洗脚,才发与现左脚的指头被冻破化脓与袜子粘在了一起。从那以后我每年冬天冻伤都复发。

九五年,我开始在外地上师范。那年冬天,母亲老早就给我做了一双棉鞋,带着从长潮湾大老远地来学校看我。这是一双条绒三片系鞋带的棉鞋,鞋底是母亲专门在镇上买的塑料鞋底。那时,这样的棉鞋在乡下比较普遍。我穿在脚上很暖和,可是走在校园里会不时的招来异样的目光。那时,校园里的学生都穿着皮鞋,已经没有几个人会穿这样的棉鞋。第二年入冬,母亲给人帮工挣了40元钱,到镇上给街边买鞋的小贩好话说尽花35元给我买了双那时小镇上年轻人流行的带棉绒的人造革的白色棉鞋,又大老远给我送来。在母亲的呵护下,我冻脚的毛病慢慢好了起来。

开车回到老屋,母亲已吃过早饭,正准备扛着铁锹去园子翻地,见我回来,让我先歇歇,我哪好意思歇呀。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母亲为我找出了父亲在世时穿过的衣服让我换上。最后,竟然拿出了那双棉布鞋。十多年了,有些发白,但洗得很干净。母亲让我换上,说是穿棉皮鞋在地里硌脚,换上棉布鞋让脚又不冻也舒适些。我心疼地穿着那双棉鞋在猕猴桃园子帮着母亲翻了一天地。临走时,我特意换下那双棉鞋用塑料袋装好带回城里,洗干净收藏好。

前几天,母亲来城里小住,看到我女儿买的棉鞋划破了,母亲找来针线给缝补起来。女儿给我说这双棉鞋已经穿了将近2个冬天了,鞋底也坏了,央求我给她买双新的。我就想,母亲能不能像当年给我做棉鞋一样也给我女儿做一双呢?“不可能吧,母亲年纪大了,眼花了,做不动了”我在自言自语。我在想,即使母亲能做出来,我的女儿能穿吗?我不能肯定。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那双棉鞋珍藏起来,珍藏在心中,把棉鞋的故事讲给我的女儿听,再让她将来讲给她们的孩子听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