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斤全国粮票

2023年09月12日

□张翟西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票证年代。

副食票、肉票、布票、烟酒票和粮票等大小不一,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一个侧面折射社会物资短缺,也昭示当年人民群众的生活艰难不易。那时,到粮店买粮凭粮本供应,杂细粮各半,我清楚地记得,我与母亲每月到粮店买粮,要带几个面口袋,一家三口,细粮一个口袋就够了,而杂粮是沾着泥土的生红薯,我撑开面袋,售粮员用铁锨将堆放的红薯装进面袋,再抬到大磅上称重,红薯个头大,至少装两面袋,偶尔也能买到苞谷面或高粱米顶杂粮。

粮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有全国粮票和各省地方粮票之分,上至拾斤,下至一两。插队那会,我口袋时常装有斤两不等的全国粮票,不受地域限制,通用便利。冬季一般称冬闲,其实也不闲,没完没了的平整土地,一连多日的冬灌浇地,看似单调,着实苦累,遇到冬灌,我们男知青大多巡渠,以防决口跑水,累也罢了,苦不堪言,巡渠,要昼夜连轴转,很难停下脚步,特别到了晚上北风呼啸,冻得人呲牙咧嘴,有一回夜半时分,一望无际的田野漆黑一片,只能听到“哗哗”微弱的渠水声,后半夜肩扛一把锨,走路东倒西歪,困得不行,好在农民自留地旁,囤积着一个个不大的麦秸垛,我和另一知青,突发奇想,用双手在宛若馒头状的麦秸垛上,掏出一个猫儿洞,两人端直钻了进去,然后再用麦草严严实实封堵洞口,躲避严寒,美美丢盹。

一天,晌午时分,我们两位知青巡渠至邻村大石头队,饥肠辘辘,四肢乏力,挪不动步,我对同伴有气无力地说,看来要赶回去弄饭,是来不及了。顿时,我想起口袋装有粮票,我说,咱俩干脆到一户人家用粮票换馍吃。同伴反问,能行吗?我回答:不妨一试,再说又不是白要。那年月,以物换物,司空见惯。于是,我俩就近到一户人家,正好赶上做午饭,向主家说明来意后,我匆忙递上一斤全国粮票,主家上下打量一番,收下粮票到灶房取出半个锅盔馍,递我手心,我喜不自禁连声道“谢谢!”,走出院门,落座渠岸,锅盔一分为二,我俩狼吞虎咽,一气咥完,喘息间隙,我俩目光对视,半晌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霎那间,一种从未有过的苦涩酸楚涌上心头,扪心自问:倘若今天不拿这一斤全国粮票兑换馍,自己跟要饭的有啥区别呢?

至今想起,我仍感念那一斤全国粮票!

上篇:合家欢
下篇:俄罗斯最新小型导弹舰抵达地中海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2/17/1223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