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平中见奇 淡中有味

——石之庸先生书画作品印记

2023年09月08日

□阎冬

富贵有余 石之庸 作

如今书画界的乱象与乱糟糟的演艺界是不分伯仲的。那种热闹非凡而又远离百姓生活的“繁荣景象”,令一大批利令智昏、沽名钓誉的“忠实之徒”或者“艺术狂人”自娱自乐,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其“艺术生态”已经或者正在遭受着这样那样的破坏和伤害。在我们古城西安,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的熏陶,文化大省催生的艺术氛围,造就了书画名家林立逐鹿、书画爱好者“群起而攻之”的独特的繁荣假象。对这种景象,被艺术家称为服务对象的“人民大众”只能隔岸观火,“雾里看花、书中望月”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身为记者的我,并没有把书画界的各种“新闻”放在心上,对于书画的繁荣现象纯粹是一种“不参与、不炒作、不收藏、不评价”的态度;对一些朋友求我写点关于某些人书画方面的点评文章,我总是坦然拒之。但遇到石之庸先生后,我逐渐改变了这种态度。

石之庸,原名李永胜,曾用笔名石禹、石鱼等。1966年3月生于西安。儿时受其家庭影响,酷爱中国传统艺术,梦想成为书画家。于是,早在童年时期他就喜欢绘画,勤奋刻苦;少年时代又早熟地研读美术理论,其绘画方面的天赋很早就被街坊邻居传为佳话。

我认识石之庸先生,是在“第一届陕西职工书画摄影大赛”上。记得开幕式那天我和摄影记者去现场采访,认识的不认识的作者见到我俩都套近乎,想让我们给他们的作品拍照或者采访他们一下,甚至有的还让我们把领导或者评委叫到他的作品前采访。对此,我和摄影记者只有一笑了之。倒是石之庸先生没有那么热情,静静地待在那儿。出于好奇,我采访了他。结果,他话语不多,没有采访成功。后来与他熟悉了,才知他本来就是一个“讷于外而秀于内”的人,真应了“作品如人”这句话。

其实,石之庸先生是真正的职工艺术家。数十年来,他身怀对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致和执着追求,一边兢兢业业地坚持上班,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临池不辍,坚持不懈,在艺术道路上默默探索。

他的从艺之路可谓是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思维。起初,他从治印、书法入手,广涉历代大家之范本,临习现代名师之大作,先后得到陕西已故名家张范九、傅嘉义先生指点。张范九先生说:“石之庸篆刻有秦汉遗风”。其篆刻作品先后在“书法”先后参加陕西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陕西省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等,赢得了好评并获取奖项。在漫长而艰辛的从艺道路上,他不畏单调,春秋年复,斗转星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追求,从而成就了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底。为了提升理论水平,1982年他在“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又投拜在长安著名中国花鸟画大家张皓先生门下潜心学艺。数十年的磨砺,他不仅在治印、书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在工笔绘画艺术上也赢得了方家的赞许。

纵观石之庸先生的作品,总体的感觉是“平中见奇、淡中有味”。其绘画作品大多色彩艳丽而不失大雅;挥毫自如而不落俗套,无不给人以朴实再现自然美的艺术享受。品读他的书画作品,就如品读一个不太漂亮,但有气质、有文化的美女,初看很一般、不洋气,细看还有点魅力、很耐看,再深交,就感觉是美女中的精品。普通职工群众之所以喜爱书画作品,是因为他们并不看流派、看手法,玩什么艺术概念,只要赏心悦目,“看上去很美”,能带来艺术快感就可以了。正是基于这一点,他的书画作品,赢得了许多普通职工群众的认可。

“能为职工群众服务,我就没有白辛苦。”他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内心坦荡。近年来,他的篆刻、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第二届《欧阳询杯》书画大赛、庆祝建国55周年书画大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并获得金、银奖等,作品也被《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中国书画艺术博览大全》等大型艺术典藉选入。他还获得了陕西最具有人气——中青年书画家称号。

大浪淘沙,在当今作品云集、名家辈出、繁华无序、买卖杂乱的书画界,又有几人能修得正果?又有多少人的名字和作品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石之庸先生正在用他“没有豪言壮语”的踏实行动,为此付出着、耕耘着。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东风化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3/20160328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3/28/12094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