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一天,在西安航天发动机厂总装车间工艺组的会议室里,二十多名年轻职工正在这里进行一场晨会。大家正就一项全新型号的机器安装工艺流程进行热烈地讨论,坐在大家中间的便是该工艺组的组长、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工艺师高亚飞。
像这样的晨会,高亚飞几乎每周都要组织一次。出生于1977年的高亚飞看上去还有些学生气,一副眼镜后面的目光睿智而淡定。
之前,总装车间的一些零部件需要手工分拣,经过工艺组的改造处理,如今已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拿起某一个零部件,扫描枪扫一下条码,该部件的归属一下子就出来了。其实,这还只是工艺组做的一件最初级的工作流程。高亚飞告诉记者,他们小组主要是工艺文件的整理,解决一些工艺流程中的瓶颈性问题。而且对现有的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对职工进行能力提升。
对于高亚飞这样一名70后来说,工作还是挺有压力的,但是氛围很好。尤其是她所带的这支队伍,24人当中30岁以上的有19人,尽管大家都很年轻,但是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辛苦一些,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就会减轻很多,这是一环套一环的。”高亚飞说。在高亚飞所在的团队,她还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编写工艺人员培训教材,激励年轻人往前冲。“我就是关键时刻带着大家往前冲,这需要整个团队的协作力。”在高亚飞看来,如何把她所在的团队打造成一支作风优良、业务扎实、工艺水平高的团队,光凭她一个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由于高亚飞团队的工作非常饱和,经常要加班加点,自己家的后勤工作几乎交给了老父亲。父亲也是一名老航天工作者,非常理解和支持高亚飞的工作。接送小孩、晚上辅导作业,都是老父亲在帮助他们。逢上休息日,高亚飞会和老公带着孩子去近郊骑自行车、打篮球,一家人其乐融融。
高亚飞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是非常重的,责任也是非常艰巨的。她会带领工艺组的年轻人,多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带领工艺组不断进步。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