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亮,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特等劳模,以他名字命名的周红亮创新工作室。集聚了宝鸡供电公司输电运行和带电检修等一线岗位的员工,明确了召集人制度,形成了运维部支持、输电面运作,工作站配合、先进劳模挂帅、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提升了对先进劳模的关注度,使劳模创新人才“元气”大增。工作室秉承“创新逐梦,永不止步”的理念,以整合职工技术创新,聚焦专业难点为平台,充分发挥团队示范优势,多带一、点带面、实现输电专业一线岗位高技能经验再融合、再深化,使工作室成为输电专业业务技能的“充电站”、科技创新项目的“后援团”,不仅引领输电专业创新风潮,而且不断提升职工技能素质。
聚力解难题
宝鸡地区输电线路走廊地形复杂多变,处理线路附着物往往费时费力。为克服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周红亮创新工作室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巧思妙想绘制出“除障机器人”雏形并加工制作。经过反复调试、改进提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攻关,线路“除障机器人”应运而生。该发明成果已成功在线路清障中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安全风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该项成果代表省公司参加了国网首届“青创赛”并获得银奖。
宝鸡电网老旧设备较多。尤其是在冬、夏两季,用电负荷攀升时,部分线路耐张杆塔接点发热,存在安全隐患。创新工作室成立课题小组,利用7个月时间潜心研制出耐张杆塔遥控式电动分流器,有效分流线路发热接点负荷电流,降低接点温度,保证了电网安全运行。该项目已作为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
“类似这样的创新成果在工作室大大小小陈列着十几个,虽然谈不上高精尖,但立足生产实践,聚焦专业难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进就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劳模精神、创新内涵真正落地,接地气。”工作室召集人李宏军如此说。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工作室推行的“三建二抓一结合”(“321”工作法),二抓尤其突出,一抓创新,从科技成果、攻关项目、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劳模讲堂、创新学堂、技师授课、核心讨论、案例示范)入手,突出工作室创新能力;二抓技能,通过冬、夏岗位大练兵,师带徒、QC活动、劳模亮绝活、青工学才艺等活动,形成全员创新、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敢想就有奖
“以前,有创新的想法都是单干,不知道该找谁咨询协助,现在只需要将想法在工作室发布,就有专业的后援团指导帮助,自己还能加星评奖,我今年参与的《10吨绝缘子多功能闭式卡具》创新项目,就为我加了一颗星。”带电线路工作站职工晁建辉说。
输电运检在专业领域要随时保持领先,就必须做到持续创新。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来自基层班站职工,如何把智慧、想法、技能、经验价值最大化,如何给职工提供一个平台、一个舞台,让大批优秀职工脱颖而出,成为输电专业技术骨干,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创新模式和配套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该工作室打破班站壁垒,构建输电专业创新平台,尝试探索“人才建档+任务悬赏+星级晋位”的可持续创新模式。当职工或班站QC小组有了创新的想法,他们只需填写一张《任务发布单》张贴在发布榜上,工作室启动召集人制度,进行核心讨论,如果想法可行,任务课题立项,明确参与人、时间、进度。待成果研制发布后,对发布人及参与人实行加星晋位。工作室为输电运检全体职工及班站QC小组建立一个创新人才档案,依据创新人才档案,将所有职工对应的星级进行分类,谁是哪一类,档案晒出来。
在模式创新和激励机制的引领下,创新工作室激活职工创新细胞,挖掘职工创新潜能,形成可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这支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完善的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在公司发展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蒋郁 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