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记者在王石凹煤矿看到,矿区内绿草如茵,保存完好的苏联专家楼、苏式选煤楼、工人俱乐部环山而立,以往运送工人的缆车穿梭依旧,铛铛的铃声在天空回荡,自然风光的秀美与工业基地的壮阔相得益彰。
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说,铜川正在将这里打造成为工业遗址公园,未来游客可在此体验别样的煤矿知识之旅,届时,至少330名矿工将吃上“旅游饭”,辐射带动家属过千人。此外,矿区已规划建设一座光伏发电厂,并打造1100余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做到“煤空城不空”。
新兴产业接续“煤二代”华丽转身
作为“药王”孙思邈的故里,铜川境内中草药品种共683种,野生药材总蕴含量达10万吨以上。以往,由于缺乏产业引导和中药深加工企业,这一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如今,铜川将中医药养生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并以此为链条,衍生出中草药种植、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一批产业。
在耀州区小丘镇移村占地700余亩的丹参种植园内,村民闫毅辉告诉记者,去年自己试着种了一亩丹参,净赚了近2000元,今年准备在自家的苹果园里再套种2.5亩。全村810户农户中,有170户在种植中草药,种植户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陕西上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祥说,公司承担了铜川市部分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和科研基地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药材推向市场。目前已累计带动包括220户贫困户在内的600多户农民,农户每亩地净收益在2000元以上。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铜川人在煤炭行业之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38岁的耀州区关庄镇墓坳村村民韩永平曾是一名煤矿工人,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他无奈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去年下半年,他来到位于铜川新区的陕西兴盛德药业公司成为车间工人,公司管吃管住,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能攒下一大半,他终于可以盘算着给家里盖一院新房。
这家2014年投产的企业,如今建成三条生产线,年加工1万吨中药材。300多名员工当中,有不少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煤二代”。
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化办公室工作人员马耀锋说,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16个,企业7个,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左右,中药材规模化效应进一步凸显。
产业结构由“重”变“轻”煤城“黑色变多彩”
黑色曾是外人眼中铜川的代名词:仅有80余万人口的城市,煤炭产业工人和家属就有21万。“一煤独大”也让铜川饱受环境污染之苦,199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称铜川是“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成为当地人难以言说的痛楚。
随着发展动力转换,铜川的产业结构由“重”变“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煤城的主色调正由黑色变为多彩。初夏时节,走在铜川的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只见满眼绿色、生机勃勃。连珍禽朱鹮也越过秦岭,在铜川繁衍栖息。
在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一排排欧式风格的农家小院沿街而立,村子内外绿草如茵,不时有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45岁的乔金红说,自家去年开始做农家乐,旺季时每天的毛收入有2000多元,如今全家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村支书李云南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68万元。
不仅如此,铜川依托历史文化名人富集、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地貌形态多样优势,打出“全域旅游”名片,黑色煤城正在成为一座多彩的旅游之城。
在药王山景区,游客人数从2011年的61万攀升至2015年的124万。而由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照金革命根据地,已成为当地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3万余人。
转型正在为铜川赢得发展新机遇。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铜川经济实现逆势上扬,生产总值增速为9.6%,位居陕西第三位。
“‘十三五’期间,铜川将坚持以系统深度转型为主题,积极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文化引领全域旅游等‘十大工程’,实现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与可持续发展并重转型。”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说。
新华社记者 李勇 都红刚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