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正在新疆的项目工地上施工,不方便与你多说。”7月11日中午,记者再次联系到刘延明,得到的回答却又一次让实地采访的想法落空。在中铁二十局集团西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桥隧分公司同事的眼中,刘延明不仅是单位的得力技能骨干,也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忙人,大家常年都很难见到他。
还是在去年12月8日下午,记者好不容易等到了刚刚从延安洛川县南沟门水库饮水工程隧道工地安装调试完钢模衬体台车设备后返回西安的刘延明。说到自己的工作,他眉色飞舞起来,其精神状态让人看不出有丝毫的疲惫。“现代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让一座座桥梁一个个隧道迅速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让一座座高架桥、立交桥点缀于城市之中,但是人们在享受交通、水利等各种方便的时候,却往往很难将其与钢模的作用和钢模工人联系起来。”刘延明感慨,“我所做的工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笨拙,但事实责任重大。从接到合同生产任务开始,按照图纸防线放样、生产钢模,到现场安装调试衬体台车设备,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马虎,这不仅关系工程质量和决定工程的顺利,更关系着自身和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他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用手比划他的工作:“在隧道安装调试设备时,起重每一块模板,都必须得小心翼翼,既要观察围岩的变化,还要注意周围环境、自身安全、设备安全,防止岩石脱落、模板掉落,出现不安全事故发生。”
回忆在洛川施工,刘延明的话语就像是给记者在眼前就呈现了一幅画面:“隧道不通的时候,虽然每天都在冰地上干活,但还有些保暖作用,隧道被打通了之后,那个冷呀,就像在风筒里,整天被风从两头吹着。”他说,尽管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可是想到当地群众用水的困难窘况,他和他的徒弟张扬帆似乎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这次施工,他们仅仅用了二十多天,就将4台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并教会了甲方施工人员熟练使用。
正在和记者交流中,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像是汇报一件喜事一样,打电话给老婆说:“我今天刚回来到单位,明天又要去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地铁工程上安装调试设备,顺利的话十天后就能回来。”记者采访中得知,此前他在阳(阳平关)安(安康)铁路勉县新铺镇龙王沟工地完成工作任务,回家后只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奔赴到了延安洛川的工地。这次又是只能回家住一个晚上。像这样的紧张工作,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而家却成了他在工作途中的一个旅馆。32年来,他从来没有休息过年假,也没有工作时间和节假日之区分,每次都是在一个工地安装调试好设备之后就匆匆赶往下一个工地,常常因为任务要求紧迫,有时候甚至连回家小憩或者换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
如此对工作执着认真,刘延明的解释只有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有感情。”记者了解到,他1976年参军当铁道兵,1983年随军集体转业,在中铁二十局集团西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桥隧分公司钢模车间当钳工,至今32年来从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参与研发的钢模、参与制作生产的各种钢模,他已记不得有多少数量。因为安装调试设备,他的足迹跑遍了他们公司在全国各地所有项目的施工一线,这些施工一线绝大部分都在野外、在山沟,在冰冷的隧道里。
更为客户和单位所称赞的是,这么多年来,经过他手里制作生产的矩形、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等等各种不同规格的每一块钢模,以及他调试安装每一台设备,数以万计,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或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客户因此拒绝付款或引起打官司的现象发生。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和贡献,他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得铁道部“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总结自己的工作体会,刘延明亦只有一句朴素的话:“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就会不平凡。”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