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渭南供电公司,提起检修工杨杰无人不知。让他“出名”的一个是十几本鲜红的献血证,另一个是私家车上贴满的爱心送考标识。“真的,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9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杰说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2000年,杨杰带母亲去看病,当时病房里有个病人急需用血,杨杰献出人生中第一次血。“我母亲身体不好,得到过很多医生和陌生人的帮助,我十分感恩,一想到有人因为我的鲜血而得到救助,我就觉得这件事值得做。”这一献,就整整献了16年。“我今年45岁,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
为保证自己的血液质量,杨杰一直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每次献血的前几天,他都要保持足够的睡眠,忌酒的同时还禁食荤腥。他说,只有合格的血液,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要对生命负责。
前不久,他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我朋友现在急需输O型血RH阳性,谁是O型血HR阳性血,愿意献血,人现在渭南市中心医院等待血小板……”,他立刻拨通了病人丈夫程某的电话,约定好第二天去捐献。第二天,经过检查,符合条件的他立刻捐献了血小板一个治疗量。面对程某的感谢,他只是说了一句,“兄弟,谁都会遇到难事,大家互相帮助就能渡过难关,再有需要帮忙的,随时给我打电话。”而这样突发需求的采血事件,他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次了。
16年来,杨杰的献血证上已盖满了80多个红印章,献血总量达一万多毫升,机采血小板20个单位,是普通成年人全身血量的近3倍。
面对遭遇车祸的行人,他跑上前去,一边照顾,一边打救援电话;遇到迷路的老人孩子,他挨家挨户寻找家人,有人提醒他最好不要多管闲事,万一被人讹上就说不清了,他憨厚一笑,“我就没想那么多……”
1999年,自从买了私家车,每年到高考这两天,杨杰都会格外忙碌,提前检查好车况,加满油,一大早就驾车加入到“爱心送考”的行列中去。这几年间,他累计接送赴考学子130多人。送考途中,常有不少突发的事件让杨杰心急。有一次,他送完一名考生去瑞泉中学考点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考生居然把自己的准考证和考试用具落到了车上,这可把他急坏了,于是立刻调转车头,一边给媒体打电话求助,一边联系交警协调疏导交通,一番周折后,终于在考点门口找到了那个急得直掉泪的孩子。“幸好赶上了!”在他看来能帮助到别人,就是高兴、值得的!
本报记者 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