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宏
过去,没下山定居的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皮裤皮靴,戴的皮帽手套,用的原料大多以狍子皮为主。那时小兴安岭上狍子特别多,很容易猎取。在森林里生活久了,老一辈鄂伦春人掌握了一套独特的“熟皮子”技艺。
新鲜的狍子皮不能直接进行加工,剥完皮后置于阴凉处阴干之后,再悬挂到高处风干晾晒。为何要这样做呢?原因是经过阴干和晾晒的狍子皮不易变形,而且经久耐用。风干晾晒的过程需要十天到半月,而经过晾晒的狍皮会变得像纸板一样容易折断或破碎,因此在制作兽皮服饰之前先要把狍子皮变软,这个变软的过程就叫“熟皮子”。鄂伦春人有自己独创的传统方法,即把煮熟的狍子肝捏碎、搅拌在温水中,然后用柔软、有韧性的草做成刷子,蘸着狍肝水均匀地涂抹在兽皮上。
狍肝水的味道极其难闻,会弥漫在空气中,附着在身体上,几天都难以散去。皮子全部蘸湿之后,小的狍皮要放在潮湿的锯末里一到两天,大的狍皮涂完狍肝水之后就可直接卷起。接下去才是“熟皮子”。“熟皮子”是个繁重的体力活,在整个兽皮手工制作过程中是最累的。鄂伦春人“熟皮子”基本都是妇女来完成,男人骑马外出打猎,留在“撮罗子”家中的妇女便把“熟皮子”作为一项主要活计来干。她们用的工具,状似镰刀头,但不必太锋利,以免割破皮子,目的是清除狍子皮上的肉质和残渣,然后再拿锯齿一样的工具反复揉搓。虽然没有芒硝和火碱等化学用品,但他们用的这种特殊的熟皮子方法,同样可以使皮子达到柔软、光亮、雪白的效果。
狍皮熟完,便是做狍皮衣。要把狍子的筋搓成能缝衣服的线,用狍筋线缝制的皮衣经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连接的地方也不会开线。做狍筋线也很费劲儿,首先要将狍子或者鹿的筋疏散开,再把它们放在湿润的木屑中,这样处理过之后,干燥脆硬的筋就会变得柔软有弹性。搓线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利用皮肤的阻力,将狍筋搓成线。先按纤维的走向,将柔软湿润的狍筋撕开,越细越好,撕好的狍筋沾湿后就可以放在小腿上搓了。搓线时,需要向一个方向用力,反复几次一根线就搓成了。大概要用两只狍子的筋,才能做一件狍皮衣、一个套裤。这是慢功夫,慢功出细活。
如今,会“熟皮子”会做皮装的鄂伦春老人都已故去,并带走了鄂伦春一部分历史和技艺,那些兽皮加工工艺,只能存在于民族的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