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收获一粒种子

2023年09月18日

到今年7月,我大学毕业就已整整22年了。我的书柜里一套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张爱玲文集》,也已伴随我走过了25年的美好时光。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的生活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元、开放、便利和优越,也没有这么多可供选择的消遣和娱乐的诱惑,特别是对在校的大学生,除了简陋的录像厅、电影院和舞厅外,就是学校图书馆和露天体育场了。

来自农村的我,家境贫寒,一家老小的开销全靠一人一份的责任田来支撑和供给,生活不能说捉襟见肘,但也只能算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已。与那些养尊处优,出生在城里的孩子相比,心头总笼罩着低人一等的自卑阴影。录像厅、电影院、舞厅基本与我的生活隔了一堵墙,将我和它们绝缘起来,唯一幸福和快乐的时光是在图书馆反反复复借阅和归还书籍过程中度过的。

记得有一位姓张的图书管理员,见我每次借阅图书很积极,涉猎面很广,归还也很及时,就对我额外照顾。一般同学每次只能借3本书,我却可以一次借到5本。这小小的通融,让我感到温暖和欣喜,心头那份隐隐的感恩与感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那时候上大学,每学年只需交300元学费,每个月可以领到国家29斤(女生26斤)的粮票作为生活补助。粮票与钞票可以互换互用,直接在学校食堂消费。大学期间,男生都正值长身体的黄金时节,饭量普遍都比较大,光靠29斤粮票是撑不到月底的。然而,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思想斗争后,做出了一个让全班同学瞠目结舌的决定——花了47元,买下了5卷本一套的《张爱玲文集》。

当初买《张爱玲文集》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源于在学校阅览室经常翻阅各类文学、文化类期刊,张爱玲的名字,时不时跃入眼帘。她大胆惊艳的思想,清新脱俗的气息,细腻深邃的文字,无意间俘虏了我的心,让我对她的文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迷恋。后来,张爱玲作品在中国文学市场上引起的热议和追捧,也成了大学同学夸我有眼力、有思想的有力佐证。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我却继续保持着买书、读书的良好习惯。那套《张爱玲文集》也成为和我一同进单位的一批年轻人争相传阅的对象,心里难免会有些窃喜。工作之余,偶尔写写日记,记录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体会。久而久之,就慢慢开始有点附庸风雅,摆出舞文弄墨的姿态,写起了豆腐块模样的文章,并在企业内部和地方报刊上逐步变成了铅字。

我知道,今天我之所以还乐此不疲的与文字不离不弃,依然坚守和纵情于文字的书写,大概都是20多年前的那套《张爱玲文集》,播下的一粒文学爱好的种子在作怪。 □冀卫军

上篇:呕心沥血著茶书
下篇:安康书友联姻新疆作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7/6/20170608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7-06/08/17216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