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
关于戏,我最看重地方戏的传承。北京有京剧,安徽有黄梅戏、青阳调,山东有梆子、吕剧,江苏有淮剧,浙江有越剧、婺剧,福建有闽剧、莆仙戏,江西有赣剧、采茶戏,湖南有湘剧、祁剧、花鼓戏,广西有桂剧、彩调等等。就我所处的陕西而言,秦腔以其唱腔洪亮、豪迈有力而广受民众喜爱,可谓是三秦大地的大戏。
在陕西的城市、农村,你可以随时看到独自吟唱的人边走边唱这一传统戏曲。有一次我到乡下走亲戚,席间听到这样的话:说是在五十年代,陕西一位唱秦腔的名家回老家,从西安坐汽车到了县上,从县上往老家去全凭两条腿行走。走着走着,这位戏曲名家遇见一位赶着马车的老者,这位老者见有人拦车停下来一问,便让其搭了便车。
谁知马车没走出多远,老者迎空一鞭子后,放开了嗓门吼起来:“万岁爷当殿上曾把旨降,命包拯到陈州查问端详。马广义做的事实在狂妄,因此上铡了他除去祸殃……”
这位秦腔名家一听心里偷着乐了起来,老者唱的是他的拿手段子,但又不敢扫了老者的兴趣,认真地听了起来。在一个路口让老者停下来后,下车近前:“请问老先生,今年高寿?”老者回答:“七十”。这位名家又说:“老先生秦腔唱得好啊!气好、神好。”老者又道:“我是瞎唱。”
再说,秦腔这个戏种作为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一直传承至今。这种戏曲最初因用枣木梆子为击打乐器,又被称为“梆子腔”。陕西古称三秦,以秦岭山脉为界,分为陕南、陕北、关中三个地区,因地区不同,秦腔演变出多个流派。以古都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也就是西安乱弹,向东南西北扩散。东有渭南的大荔、蒲城等地,戏种为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南有汉中的洋县、城固等地,有汉调秦腔;西有宝鸡的凤翔、岐山,为西府秦腔;北有富平、礼泉、泾阳等地,称之北路秦腔,即阿宫腔。这东南西北四路如众星捧月,把中路西安托在掌心,让秦腔代代相传。
在陕西民间,就有“吃一碗捞面,听一段秦腔”之说。记得在六七十年代,家乡富平还很穷。一到中午吃饭时,大人小孩都喜欢端了碗走出大门,或坐在门墩石上,或圪蹴在地上,一边吃着一边聊着,暗地里比着谁家的饭食好。最关键的其实是听我本家的一位大伯唱秦腔。
大家看着我大伯放下饭碗,抽过一袋旱烟后,把烟锅顺势在旁边的石头一磕,用手整理一下胡子,清清嗓子:“王朝马汉一声禀,他言说公主到府中,我这里前去忙跪定。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嘶哑的声音在城墙下回荡,引起大家的掌声。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而且细腻、深刻,极其富有夸张性。我的家乡富平,那里有许多秦腔爱好者,不分男女老少。老县城街道东头,就是最早的阿宫腔剧院,小时候我们常常混进去看戏,对戏根本不懂,只是看看热闹而已。现在,剧团搬进了新城,老剧院还在,却陈旧了许多,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依然伫立在老城的一角。
秦腔作为西北黄土高原的精神财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戏种除陕西外,还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
在陕西,秦腔就像一道美食,三天不吃,人们似乎像霜打了一样没有了精神;一旦有了这道美食的补给,精气神依在,秦风秦韵依在,而且是越品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