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乡村的九月,呈现一片丰收的景象,放眼望去,黄澄澄的稻谷惹人眼馋。而后,一年一度的搭谷农活就此拉开序幕。
稻谷是农民的命根。辛苦耕耘了半年的农民,就靠稻谷养家糊口。而对于稻草,农民也依然看中。搭谷时,农民的半斗在行进的过程中,便将稻草迅速地捆绑成一把一把,矗立在田间。隔几天时间,农民便来到田间,将那些遗留在田间的一把把稻草让其翻身(我们当地称为“翻谷草”),以便太阳将其“全身”晒干。
等稻草晒干后,农民便将稻草拖到一处,堆放在一起。按照我们当地的说法就叫码稻草。一个“码”字很形象,既然是“码”,就要讲究整齐。码稻草之前,农民要巡视几个地方,或者稻田旁边的空地、或者平坝,地点不一,但要求一样:地势平整、宽敞,最好中间有颗小树。
选择好码稻草的地势后,农民便把四面八方的稻草聚集在那块平坝处。然后以小树为圆心,稻草为半径,沿着小树扇形摆放。稻草一层叠一层,稻草压着稻草,一直码到树干最高处。开始码的稻草堆比较矮,一般是大人(绝大多数是男人)在上面码,孩子或者女人在下面递。男人每堆一层就要用脚踩踏,让每一层稻草平展地铺开。到了一定高度,下面的人就用树杈将稻草送上去。码得好的稻草堆,外形很美,很像一个标准的圆柱体。
别以为码稻草是容易的事,其实也是要讲究技巧。在码的过程中,一是上层的稻草一定要与下层的稻草完全重叠,二是一定要用力压着。所以,绝大多数家庭将码稻草的任务交给男人来做。没有男人或者男人外出的家庭,女人就主动请别家的男人去帮忙,自然是有好饭好酒招待。码稻草时,常会有邻居来摆龙门阵,称赞一番后,就探讨起堆放的技术来。主人也不会保守,和盘托出码的技巧。如此你问我答,随和、融洽,还会有爽朗的笑声荡漾开来,着实美妙。当主人家忙不过来时,前来“取经”的人也会伸出援手,将稻草一一送上。乡间农人乐于助人的热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码放的稻草,用处很大。等到“秋种”忙完之后,农村的活比较稀少。这时候,家里就开始翻盖茅草屋了。改革初期,大多数人家里的住房虽然都是瓦屋,但猪圈、牛圈、柴屋还是茅草屋。茅草屋上面的茅草(稻草)常年风吹日晒,很快就腐烂了。所以,一般情况下,茅草屋上面的茅草要一年一换。农人会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爬上屋顶,将陈旧的茅草掀下,将崭新的茅草盖上去。稻草还可以撮成绳子,捆绑东西或者在下雨天套在胶鞋上防滑。
而今,稻草的使用率不高,许多稻草被遗弃在田间,等待它们的可能就是一把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