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僧人运庆雕刻的木雕佛像:源赖朝等身观音像。
这几年有一个词经常被提起,那就是“工匠精神”。如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产品的精益求精方面,还有待提高。在这方面,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是一个榜样,他们的很多产品做到了极致。中国和日本距离不远,文化同源,为何在这点上呈现差异呢?
笔者日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了年度特展“运庆”,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深一层地认识:其实,在古代,中国工匠们也有着非常高超的技艺,日本的大部分技艺都是源自中国,但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运庆”特展的主题,是距今约八百年前的木雕佛像。运庆是个僧人,生于约1150年左右,去世于1223年,是当时日本水平最高的佛像师。其实日本的佛教和木雕都来源于中国,在隋唐时期,有些中国工匠赴日工作,也有日本的工匠来华学习,把技术引入了日本。日本人对木雕、石雕和泥塑都有尝试,最后发现日本多树的环境适合木雕,就将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笔者在运庆展上看到了奈良兴福寺的无著、世亲两菩萨立像,年迈的老僧手捧舍利,神情凝重,眼神幽邃,栩栩如生。笔者在陕西钟山石窟的第三窟内见过北宋石雕的迦叶菩萨像,和运庆的作品相比,虽然材质不同,功力有差,但形态姿势如出一辙,可见是有共同的粉本。唐代的佛像大量传入日本奈良,运庆是奈良的佛像师,他的作品风格很多源于唐代,和北宋石雕相似也是很正常的。
中日的佛像虽然系出同源,但是工匠的待遇大有不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君子不器”,认为匠人们的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中国佛像雕刻艺术最好的时期是南北朝到隋唐,敦煌和龙门都是中国艺术的代表,唐代木雕在日本还有少量保留,也是精美非常。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佛像雕刻水平和以前相差很远。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工匠们长期没有得到认可,有才华的人都去读书博取功名了。
日本的工匠有着和中国完全不一样的待遇:中国古代工匠几乎留不下名字,传承和事迹更是无从考证,龙门石窟的大佛很漂亮,但是谁做的并没有确切记载。与此相对,日本历代著名工匠的姓名、生平、传承乃至于代表作都能留下来。日本古代的工匠都是有门派的,以运庆为例,他是“庆派”的宗师,他之前有康庆、成朝、康朝、康助、赖助等匠人历代传承,他之后有湛庆、康弁等弟子。当时日本其他的佛像门派还有“院派”和“圆派”等,也都是世代传承。
运庆人生七十余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在这次特展上都能看得到。奈良圆成寺有运庆在1176年制作的大日如来等身坐像,是他二十多岁时的代表作。只见大日如来双手在身前悬空,结智拳印,身型自然流畅,完全没有木雕的感觉,真是神妙的作品。当时一个佛师雕刻一尊等身木雕坐像,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而运庆花了整整十一个月。根据记录,运庆雕刻这尊佛像获得了43匹“上品八丈绢”的酬劳,这足以在当时日本首平安京(现在的京都)买一套中等大小的住宅了。
公元1185年,日本进入镰仓时代,统治者变成了日本东部的武士家族,运庆在为新统治者们雕刻佛像的时候,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全新风格。特展上展出了运庆于1186年制作的毗沙门天像(战神),和日本京都东寺保存的唐代毗沙门天像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唐代的毗沙门天像身体很直,表情肃穆,但不似人类。运庆的毗沙门天表情威严,仿佛是个真正的武士,眼睛用水晶制成,目光炯炯。雕像有强烈的运动感,看上去下一秒就要开始作战,这种全新的造型是传统佛像里没有的。
随着经验的增长和功力的提高,运庆的佛像越来越真实和自然,他在1197年制作的八大童子立像(现存六尊),表情各异,眼神灵动,身姿轻盈,飘带浮空,仿佛在随风飘舞一样,简直是神来之笔。
运庆极致的雕刻功力,让他成为当时日本统治者倚重的大工匠。1201年,制作镰仓幕府第一代统治者源赖朝供养神像的任务,就落到了运庆头上。这尊供养神像是源赖朝的等身大观音像,观音口内密封着一个小盒,里面装有源赖朝的鬓发和牙齿,相当于是真身雕塑。这尊观音身型稳重,神态安详,观音身上的飘带近身却悬空飘起,尤其是背后的横飘带,离体极近,轻轻飘起,似微风拂过丝绸,若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木雕能做到这种程度。中国古代佛像的衣纹都是直接做浮雕,没有人会在雕像身后做这种巧夺天工的设计。这尊等身观音像在泷山寺里被供奉了八百多年,本次特展是第一次拿出寺庙。
运庆作为一代宗师,开创了日本工艺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社会的认可、经济的保障,使得运庆的徒子徒孙们把这种技艺和精神延续下去,代代相传,这或许就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来源。 □谢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