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二疏”谈起
祁念曾
汉宣帝时,有个名臣叫疏广,他的侄子叫疏受。叔侄二人同为太子之师,后又一同请求退休。因其虑事深远,行为通达,被人们尊称为“汉二疏”。
“汉二疏”在刘询(汉元帝)立为太子不久,就分别担任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那时,太子每见皇上,都是疏广在前,疏受在后,朝中无不景慕。过了几年,当十二岁的太子读完《论语》、《孝经》的时候,年老的疏广却出人意外地打算退休。他对疏受说:我们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还是告老还乡为好。疏受觉得叔父说得对,就同时上书朝廷,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他们的要求。临走那天,许多王公大臣为他们送行,长安东门外车子停了好几百辆。有的老百姓流着泪说: “二位大夫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汉二疏”虽然身居显位,肩负重任,但能适应情况的变化,主动请求交还官职,退归故里,这在世卿世禄制度很盛的风气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尽管他们退休的动机,主要是从个人利害出发,担心物极必反,有急流勇退之意,但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年纪大了,精力毕竟不比从前,如果仍然占据要职,许多事情就难以胜任,就会有所贻误或出现差错,也就免不了受谴蒙罪,招致灾祸。“汉二疏”能够面对现实,深谋远虑,由荣顾及辱,由进想到退,这正是他们的贤明之处。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象“汉二疏”那样虑事深远、行为通达的士大夫,毕竟屈指可数。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近几年来,我们党的不少老干部,从大局出发,为了搞好新老交替,不计个人得失,主动荐贤让位,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他们同历史上的“汉二疏”相比,不知高尚多少倍!但也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左顾右盼,忧心忡忡,这些同志,难道不应当从“汉二疏”的贤明举动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