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3年12月20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魏钢焰谈朦胧诗 图片新闻 炉工曲 本报召开征文评委会会议 一部整党的形象化教材 小幽默 职工漫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魏钢焰谈朦胧诗

本报记者 田永祯

初冬一个暖洋洋的下午,记者就礞胧诗的问题,在西安访问了诗人魏钢焰同志。

魏钢焰的名字,广大读者是熟识的。他是革命队伍中的老战士,文坛上的老作家,也是本报《开拓者》征文评委会的顾问。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写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散文,一首首慷慨激越的诗篇。《红桃是怎么开放的》、《你,浪花里的一滴》,便是他脍炙人口的力作。

来到办公室,诗人将我们让到沙发上,便和我们亲切地攀谈起来。说明了来意后,诗人笑了笑说,要谈礞胧诗,首先还是要解决为什么人创作的问题。有的朦胧诗,是把明白的话往糊涂里说,使人象猜谜一样。到底反映了多少新生活,给读者有无激励向上的启迪,作者却不管。一个有责任感的作者,应当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嘛!

接着,诗人剖析了朦胧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潮。他说,离开这一条,就艺术谈艺术,是谈不清楚的。诗人指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一些人感到没有出路,就用朦胧体、意识流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示对社会制度的绝望、愤慨。他们中的某些创作,对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一些揭露作用。至于我国十年内乱后盛行朦胧诗,提倡表现自我、非理性主义、意象论等观点,这固然反映一些人盲目从形式上追求新奇,但更可能的是反映了有些人对时代、对理想信心不足。因而,许多现代派思潮便乘虚而入。

谈到这里,诗人对记者说,如果不是把现代派和朦胧体作为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他们中的某些创作手法,不是不可以借鉴的。这种借鉴,就是消化,为我所用。如果没有好的胃口,就消化不了,就会搞坏身体。立场对头,为谁创作的问题对头了,才能谈得上“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当记者握别诗人时,诗人用坚定的口气说:我们的创作方法,还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我们应当放声歌唱,歌唱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歌唱流着中华民族血液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