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2月24日
第3版
03

孩子谈《蛇案》

韦克家

电影公式化到这种程度,有时连孩子也可以一眼看穿。

我的孩子乐乐和邻居家的冬冬都只有六岁,可他们已经懂得凡是带“案”字的电影,就是抓坏蛋的,总得缠着大人领他们看看。昨晚看的是《蛇案》。

开演了。公安人员首先提出盗窃犯可能是文物管理员——回国二十多年的老华侨。乐乐马上讲道:“不是,肯定不是他!”

我问:“你怎么知道呢?”

乐乐:“电影都是这样,第一个被怀疑的是好人,不是坏蛋。”

冬冬:“电影上第一个发言的说的都不对。”

“还有年轻的、女的公安人员说的也不对。”

“只有老头子说的才对着呢。”

悬崖下,一辆摔碎的面包车旁边,公安人员打开红皮箱。啊,装的正是被追寻的珍贵文物!

乐乐又开了腔:“假的,假的,肯定是假的。”

我问:“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乐乐:“电影上第一次找到的不都是假的吗?”

冬冬:“要不,电影咋能演下去呢!”

从影院出来,乐乐仍在议论:“坏蛋太笨了,偷到了文物,还不赶快弄走,却搞假(介绍)信去买蛇……”

冬冬:“不买蛇,给第一个红皮箱装什么呀?”

“装小狗,装小猫,装烂砖头……”

“那电影名字不成了《狗案》、《猫案》、《砖头案》啦?蛇最吓人,叫《蛇案》也最能吓人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