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道路
方旭
我乘公共汽车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访问著名演员于是之。一路上,《龙须沟》里的程疯子、《骆驼祥子》里的老马、《茶馆》里的王掌柜、《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丹心谱》里的丁文忠,这许多舞台和银幕上的形象一一在脑海里闪过。
见我走进来,于是之把手中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放在堆满书籍的写字台上,亲切地握住我的手。他谦和沉静、笑容可掬地说:“我可算不得老艺术家,今年才五十几岁。如果说有些成绩,那是靠党的精心培养和文艺界老前辈的谆谆教诲。”
回首往事,是之同志不禁感慨万端。他说:“我早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童年的生活是很苦的。”十五岁的于是之不得不辍学就业,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抗战胜利以后,是之同志接触到一些进步人士,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著名电影演员石挥的弟弟介绍他参加了“祖国”剧团。“祖国”剧团是中共华北局城工部用以掩护地下工作者建立的。从此,他与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九四九年二月,于是之参加了革命文艺工作,来到李伯钊同志领导的华北人民文工团(后改组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同年加入共青团,一九五二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一九五四年,他一直担任团的总支书记,以后在党委做青年委员。“我对那一段青年团的生活,至今还十分留恋。”他深情地望着我。“我们的党,一贯注重在政治上、在业务上培养人材。我演《龙须沟》时,很多领导同志非常具体地和我一起分析剧本,分析角色。在这些分析里,他们向我灌输了阶级观念,一下子点明了我当时在创造中的迷惑。这不仅对我演好程疯子给了很大帮助,而且在以后的创造生活中也长期地起作用。《龙须沟》演出成功以后,在全院大会上院领导同志讲:‘角色创造上的成功,是布尔什维克思想的胜利!’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呵。更加使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们的工作还不断得到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从对剧目的选择到对演员队伍的培训,他都有具体指示。在一次演出中,我和另一位演员说台词的声音小了,为此,戏散后总理对我们作了批评。一面批评我们,一面还关心我们是否因‘大跃进’而疲劳了。这样亲切感人的教诲,怎么能不使我们加倍努力地克服缺点,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呢?”讲到这儿,是之同志兴奋得脸上放出光采。
接着他又讲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对剧团和他自己的勉励。
他一字一顿地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着,朱老总讲:‘干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是之同志重复着,语调里浸透了他对艺术深厚的感情,饱含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热爱。是之同志仰在椅子上,目光深沉而坚毅。他身后的书架上,棕色的花盆里,是一株翠绿的万年青。 (题图 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