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4月17日
第4版
04

温暖情深激人奋进

——影片《十六号病房》观后

□ 作者 崔广韬

崔广韬

我走出电影院,眼里仍然滚动着泪花。这里有对着《十六号病房》里那些知青们坎坷命运的同情,但更主要的却是对他们奋进、追求和醒悟的激动。那不幸的十年浩劫结束之后,又有多少人认真思索过:在这一代青年人身上,是否还有一些应该肯定而不应该忘怀的东西呢?

不要忘记,艺术的真实首先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电影《十六号病房》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它成功地再现了那一段生活中青年人身上的闪光点。陈仲男、刘春桦这一对知青夫妻,也曾经有过苦闷,但他们必竟是在火热的现实斗争中,在纯朴善良的劳动人民中,找到了自己准确的位置,也找到了美满的爱情和生活的欢乐。他们没有怨天忧人,也没有消沉不振,而是脚踏实地,埋头干着那些平凡的“小事情”。这种把个人溶化在事业之中,努力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正是这一代青年人美好心灵的写照。就是这种精神,使沉沦迷惘,郁郁寡欢,甚至对生活已陷于绝望的常琳醒悟了,毅然奔向群众火热的斗争中去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力量。就是这种精神,使那个称为“作家”的田进军,从热衷于写“古坟墓里的精神不死”中挣脱出来,将自己的理想和全部热情投向讴歌现实生活中的“不死精神”。就是这种精神,也使那个幼稚无知,整天用老K算命,企求幸福从天而降的桑青青,变得成熟了,终于甩掉了老K,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究竟在那里。

“就是在十年动乱之时,人与人也是不一样的,有的青年人埋头苦干,处逆境而皎洁挺拔,没蓬蒿而自强不息,一待动乱过去便脱颖而出,大有作为,他们更应当引起艺术创作界的注意”(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答《大众电影》记者问)。《十六号病房》,正是从这里发掘主题的,与过去其他同是写知青题材的影片相比,确实高出一大截。它虽然也写了伤痕,但没有给人以伤感,而是使人感到温暖情深,促人奋进,其影片的典型意义也就在这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