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轮椅上的青年作家
——史铁生印象
商子雍
史铁生,即前不久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者。看过在北京举行授奖大会电视新闻的同志也许会注意到,在获奖作者中,有一位下肢瘫痪、坐在轮椅上的青年——那就是他。
最近,我在北京访问了史铁生。走在由东单通往雍和宫大街他住处的长长的路上,我回想着自己所知道的这位青年作者的一些情况。
我最初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大概是在五、六年以前。那时,他的一个短篇《午餐半小时》在西安的一家刊物上发表,随即引起了争论、受到了批评。稍后,我又听人讲他是一个曾在陕北插队多年的北京知青,并因此而下肢瘫痪……于是,一种同情中夹杂着担心的情感,顿时使我不安起来,深恐这个在十年浩劫中肉体和心灵都留有伤痕的青年,会因受到批评而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然而,事实同我的担心相反,在以后的日子里,史铁生这个名字,尽管不多,但知不断地出现在刊物上:而且,他作品的质量,也明显地在日渐长进,直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能使读者的心受到震撼的力作的问世。半年前,因一件小事,我曾写信给他,这时,他在文坛上已有点名气了。但很快就收到了的回信却是极谦和、极朴实的。哦!史铁生,在挫折时依旧自强不息,在成功后仍然心平气和,一个强者的形象,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形成。
到了,这就是史铁生的家,一个极普遍的小院。也许是因为同高大辉煌的雍和宫比邻吧,它显得既破旧,又低矮。敲开门,走过狭窄的过道,迈进房去,史铁生正在吃饭。见客人进来,他立即放下饭碗,摇动轮椅,同我一起来到里间。我通报了姓名,他立即说:“知道,知道。”两眼直视着我。那眼睛里,充满了一种自信与谦和以极恰当的配方融和在一起的光,一下子就让你对眼睛的主人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亲切感。我们坐下来,象老朋友一样攀谈了起来,谈生活、谈创作……史铁生深情地谈到了在陕北那块神奇的土地上所受到的终生难忘的教育。他说:“我还要再去陕北看看的,今年秋天就去。我当然知道,对我这样一个残废人来说,这次陕北之行是会很艰难的,但我决心要去……”
本来,这次来北京后,由于听当地一些朋友讲,史铁生在街道工厂当工人;近年来,他祖母、母亲先后去世,家中只有老父、幼妹,生活中多有困难,我还是准备了几句安慰、鼓励的话的。但同史铁生直面相对以后,我却意识到,同我原先的想象相同,他确实是一个强者;对这个强者来说,任何安慰、鼓励都是无须的。告辞的时候,我对他说: “再见!西安文学界的朋友等着你!”“好!到那时我们一定好好聚一聚。”他握着我的手,那是多么有力的一双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