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5月15日
第3版
03

生命的光华

本报记者 杨明洲

死神,向他袭来

一九八二年二月的一个深夜,省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用小车推出一位奄奄一息的年轻病员。

他,就是刚刚作完结肠肿瘤切除手术的西安玻璃制品厂青年工人邹晓鹰。

翌日清晨,病区办公室接到小邹的化验报告单,上面清晰地写着切片化验的结果:“结肠癌”。

这不祥的消息象火一样炙着人们的心:他才刚刚二十三岁啊!车间的青年伙伴和老师傅们知道,小邹进厂后刻苦学习技术,被第一批提前转正定级。业余时间,他还学得了一手修理家用电器的技术,成为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无线电“小行家”。

一天,小邹从手术后剧烈的疼痛中醒来了。病房外,隐隐约约传来几位老同学轻声的谈话和抽泣声。听着听着,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病情。顿时,一声闷雷劈头炸响,眼前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变成一片灰白……

温暖和力量

关怀和友爱来自四面八方,使这位从小失去母爱而又面临不治之症的年轻人感到无比温暖。

手术后,邹晓鹰的小肠从左腹部导出,形成一个人工排便处。医院里的青年护士张秀荣,每天准时为他清理“造瘘袋”接出来的脓血和粪便,又仔细地冲洗、消毒。看到他连日以来流食也吃不下去,小张就亲手热好牛奶和蛋汤,一勺一勺地喂他吃。在护理中,两位年轻人相爱了。姑娘的一片深情,给小邹带来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力量。

小邹常说:“我应该感谢的人太多了!”

是啊,从手术的第一天起,同班组的青工小王,受车间领导和同志们的委托,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

三伏天,车间的伙伴们专程从郊区为他买来了新鲜鸡蛋,厂机关的共青团员们还凑了钱,给他买来了凉席、枕席;

立秋了,工会干部骑着自行车,送来了困难救济和冬寒补助款;

住院期间,小邹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同志们送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介绍张海迪事迹的书籍,两位在病残的逆境中奋力拼搏的英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心上……

后来,小邹又转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化学治疗。住院期间,他结识了同病房的科技工作者老罗同志。老罗身患癌症巳到晚期,疼痛难忍,但他一心惦记着工作。直到病危时,他还和来看望的同志谈着自己对未完成的工程没计的设想。在住院的日子里,老罗常给小邹介绍世界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介绍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前景,鼓励他战胜病魔,重返工作岗位。这位良师益友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罗健夫同志。

罗健夫逝世后,小邹读着报纸上的事迹报道,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对自己说:“做人,就应该象老罗同志那样,即使生命象蜡烛一样短暂,也要把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给人间!”

顽强的拼搏

邹晓鹰跨着大步回厂了。他,好象重新降临这个世界上,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生活是多么美好,我应该抓紧有限的时间为社会做点什么……”

为了照顾小邹的身体,厂里安排池到工会工作,还为他提供了随时治疗的方便。但上班以来,小邹总是提前来办公室打扫卫生,热情地在俱乐部为职工服务。每逢有大型竞赛活动,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蹬起三轮车,将一车一车的奖品和纪念品拉回来;羽毛球场的电灯不亮了,他爬上四米多的空中去维修电路;厂里铺砌青砖路面,他瞒着领导拉起架子车下了起来,连衬衫也被汗水湿透了……

业余时间,小邹不顾身体虚弱,仍象过去那样热心地为别人义务修理收音机、录音机、闹钟和电视机。今年厂团委和工会组织的两次“为您服务”活动中,他一人就修理了电视机和收音机六十余台。有时白天接的修不完,他就把剩下的背回家,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加班修理。一次听说有位老师傅的电视机有了故障,他还连夜登门去维修。就这样,小邹怀着火热的心肠为他人服务,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直到爱人临产,他才急匆匆地赶回家,以至孩子出生在他护送爱人去医院的路上。

人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在这位身患癌症的年轻人心里,时间比黄金还要珍贵。他告诫自己:“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和生命抢时间,容不得丝毫的懈怠!”

这发自肺腑的声音,与千千万万个同龄人的心声相汇合,奏响了一曲为振兴中华而奋力拼搏的壮歌…… (题图弛 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