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6月12日
第2版
02

耗尽心血育花蕾

(上接第一版) 凤英就用一根十几米长的晾衣绳,把孩子绑在床头上。三个月中,扫盲班的三十六名学员,退的只剩下两名,凤英仍坚持不懈。她靠毅力,凭钻劲,啃下了两千多个汉字,甩掉了“文盲”的拐杖,自己可以编写幼儿教材了。

从这以后,凤英学习更加刻苦了。八二年冬,省上举办幼托保教训练班,大伙儿让凤英去,刚能识字看报的凤英,记不下课堂笔记,她就下课借同学笔记抄,死用脑子记。结业时,她因为写得慢,学校允许口试答题,结果,凤英带着四门平均九十分的成绩,回到了所里。

只要对工作有利,与孩子有益,凤英什么都想学。所里有架脚踏风琴,她就想学着弹,范所长见她不识谱,就照风琴键盘画了张纸图,按着音区标上音阶,让她带在身边练指法。凤英从没唱过歌,一张嘴就走调,有时为记熟一句歌谱,要在琴上弹近百次,但犟强的凤英没有泄气。每到晚上,她就一人关上托儿所教室的房门,无数遍弹着不成调的曲子。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一久,优美的曲子终于从她那指下弹出来了。

“妈妈”心肠“慈母”爱

在张凤英身上,最能看到的是热爱孩子的细致深情。为了让孩子有个舒适的环境,她每天要把班里二十多张幼儿床,几十条桌凳和门窗玻璃用水擦洗一遍;孩子厕所的管道堵塞了,粪便四溢,她不知多少次跪在坑边,用手掏出脏物,把管道弄通;班上孩子的手绢,她都编上号,又一针一针绣上名字,免得乱拉丢失。

凤英很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规律。一次,班上有个叫吴宏的小朋友,在去厕所的路上边走边拉,凤英看见后,没有惊动他,悄悄弯下腰跟在身后,把粪便一点点用手拣起,包在纸里扔进厕所。有人问她为啥不叫住孩子,凤英说:“小孩随意大小便,不能大声训斥,不然,孩子会憋出病的。”凤英是个近视眼,看什么都很吃力,但孩子们的大便,她却每次都要仔细看看有无异常变化。因此,班里孩子的健康情况,她都了如指掌。近两年来,她时时咳嗽、胸痛,但仍瞒着别人,支着瘦弱的身体勤奋工作。有时痛得实在厉害,她就用桌子角顶着胸脯给孩子们讲课。她还常让孩子扶着自己的胳膊练习跳跃,全班二十多个孩子,每人跳三十下,她也要跟着跳三十下,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丈夫和儿子见了,恳求她去医院看看,她只是微微一笑,就算作了回答。

凤英是个有心人,托儿所的院落、走廊、花坛、厨房,处处都洒有她劳动的汗水。在她的班里,胆小的孩子勇敢了,淘气的孩子听话了,但她的工资,却因种种客观原因,只有三十多元,别人议论她“傻”,她也不在乎。

最后的五十一天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日凌晨五点,张凤英象往常一样很早便起了床,她悄悄给丈夫和三个儿子准备好早点,又摸黑第一个推开了托儿所的大门。

接着,凤英便挽起袖子拖地,擦洗,给孩子们打来开水。当她来到院中,操起大扫帚,准备清扫院落时,突然,胸口一阵巨烈的痛疼。她以为又是老病气管炎复发,就用扫帚把顶住胸口,咬着牙扫完了一个大院子。

这时,天已蒙蒙亮了,保育员都陆续来到所里。与凤英常在一起的梁秀兰,发现凤英脸色苍白,正要上前询问,只见凤英一下瘫倒在院子当中。

救护车拉着昏迷的张凤英直奔西安,几家医院确诊是“晚期肺癌”。这不幸的消息,惊呆了渭河工具厂的所有同志。

十二月一日,凤英转回厂职工医院治疗,家长和孩子们听说张老师回来了,纷纷来到医院,小小病房内挤满了看望的人们。

朱忠义五岁的小女孩,从家中的篮子里,专门挑了两个新鲜的大鸡蛋,让爸爸煮熟,拿到张老师的病床前;

技术员蔡东升,看到凤英全身肿涨,疼痛难忍,就自己花钱配制了药膏,为她解疼;

司机蔡润泉,听说新生姜可以暖胃,专程从汉中买了三斤,给凤英送去;

孩子妈妈袁丽华,不嫌凤英浑身溃烂有味,坐在床边,给她按摩,帮着擦汗。

病中的张凤英仍然惦念着所里的孩子们。她拉着同班保育员小徐的手,叮嘱说:“冬冬睡觉不老实,爱翻身”,“万丽胆小,睡觉时你要坐在她的身边才行”。有个阿姨说一首儿歌还唱不准,凤英便张开干裂的嘴唇,用沙哑微弱的声音唱了起来:“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

——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凌晨,癌细胞无情地吞噬了凤英的生命,这个为幼教事业奋斗了十八个春秋,深受孩子们爱戴的好阿姨,满怀着对孩子们的爱离去了。

张风英离开了我们,但人们却忘不了她。至今托儿所的孩子只要一提张老师,都说:“张阿姨出远门了,还会回来的。”家长们每天送孩子来所,总想着能在门口见到张老师,过去与凤英在一起工作、学习过的阿姨们,更是夜夜都能梦见凤英的音容笑貌……

张凤英没有死,她的精神永在。 (插图 乃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