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党的经济政策深得人心广大群众收入不断提高
我省城镇储蓄事业发生可喜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城镇储蓄事业发生了可喜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快。城镇储蓄每年平均的递增率由1978年前30年的百分之十一提高到近五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年来,储蓄存款共增加一千零三十二亿元,是前30年增长总额的一点七倍。1983年底储蓄存款户数达759万户,较前30年翻了一番多。全省职工人均存款率1983年比1978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三点九八。
二、存款总额中长期积蓄性存款比重上升。1978年前,定期储蓄存款所占比重一直在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徘徊,现已上升,并稳定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三、存款来源渠道增多。前30年存款来源主要是职工工资。近五年来,个体工商户、农村“两户”等存款日渐增多。据调查,储蓄存款中,农民存款占百分之二十点二三,个体经营者存款占百分之七点四二。
四、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全省银行支持生产和流通的信贷资金来源看,城镇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百分之二十,猛增到1983年的百分之三十,成为解决“四化”建设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同时,储蓄存款还起到了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物价、缓和市场压力的作用。每年通过城镇储蓄吸收的那部分购买力,1978年相当于当年社会商品零售增加额的百分之二十一,1983年已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八。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党的经济政策深得人心,从而生产蒸蒸日上,群众生活普遍提高,货币收入增加。其次是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成为一项可靠的储蓄来源。第三,由于群众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对商品的选择。过去是持币抢购、待购,近几年变成了储蓄选购,这对储蓄存款的增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任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