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汉中李耕书
翻阅当前众多的报纸的文艺副刊,不时发现一些吟花弄草,咏竹颂梅的散文或诗篇,仔细一读,从结构、构思到立意、意境,绝少跳出《爱莲说》、《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等名家名篇的窠臼。这类依葫芦画瓢,跟在名家名篇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作品,大多是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很难品出令人心灵颤动的新意,读者是很不喜欢读它的。
在文艺创作中,学习名家名篇是允许的,应该的。但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借鉴、提高;学习不等于临摹或仿造。苏东坡见人日习“兰亭”,说:“此人书必不得佳。作诗者须识得此忌,学盛唐学杜著,尤易犯此。”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我们老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创见,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创作呢?
所谓创作,必须讲究“区别”:别出机杼,别具匠心,别有风味,别开生面,只有如此,才能显得出类拔萃;倘能达到“独特”的地步;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独步一时,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切忌写得象某篇、似某篇、同某篇。
为什么会出现“象”、“似”、“同”的现象呢?窃以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的作者写作态度不严肃,把我们的编辑误当成全是些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之辈来嘲弄,拿仿制品冒充“珍品”兜售;二是有的作者妄图在创作上走捷径,不是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摄取素材,激发灵感,而是把人家花坛上的花木硬搬来装点自己的庭院。如此作为是没有出息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立志成为有出息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应该在刻苦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技巧的同时,真正深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努力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老奉实地创作。切不可老象小学生套“影格”习毛笔字那样,把那些照描下来的“作品”送到编辑部去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