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9月07日
第2版
02

立志改革展宏图

——记西影厂厂长吴天明

一九六〇年初的一天,吴天明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训练班的录取通知书,有人预言他会成个电影明星;可是,二十岁的吴天明知道,他报考这个训练班,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当导演!

一晃,二十四年过去了,吴天明当真成了导演,并凭着他执导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蜚声影坛。

去年十月,吴天明被选拔到了西影厂厂长的位置上。那天,他对着全厂职工,对着所有来宾,毫不隐讳地亮出了“家丑”:“八二年西影厂实现利润总额四百零五万,八三年二百一十四万;八二年拍的七部片子无一部亏损,八三年拍的十部片子四部亏损;八三年全国上座率最高的十部片子没我厂一部,七部上座率最低的片子里,我厂占了三部:……。”

会场上人们屏息静气,凝视着这个矮墩墩的中年人,为他吐出的一串串对比强烈的数字时所表现出的正视落后、立志改革的气魄所震撼。

吴天明知道,西影厂在影片质量上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虚假,而生产管理上最大的弊病则莫过于体制的不合理。因此,他继《没有航标的河流》之后,又搞出了一部《人生》,再一次实践了他“自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艺术主张,也使人们看到了真实的力量。《人生》试映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就说:我很喜爱《人生》,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使人觉得真实可信。

对体制不合理的状况,吴天明不断发出疾呼,要求改变。他主张改革后的西影厂将由艺术中心、生产基地和服务公司三部分组成。各部门定编定员,选拔一批年轻的、有文化有干劲尤其是有改革精神的同志担任部门的领导,开创新局面。

俗话说:水到渠成。在吴天明的“导演”下,一个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层次少、效率高的管理体制在西影厂出现了。编、导、演各种创作人员全部集中到艺术中心;生产技术系统则统管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合同发生关系。这样,创作人员归了口,可以免受许多干扰,整个影片生产实现了一条龙,一扫过去偷懒、扯皮的弊病。因此,它受到了全厂职工的一致欢迎。七月二十一日下午,当吴天明宣布这一体制改革方案时,回答他的,是一阵又一阵如雷似潮般的掌声。

吴天明并没有到此为止,他知道西影厂有两个题材是优势,一是延安题材,一是唐代题材。而到了今年三月,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的一席话又使他明白了,西影厂还有一张王牌,这就是西北题材。按钟老的话说,西影厂应该搞出中国的“西部片”。

“西部片”,一个诱人的提法,吸引了吴天明,从三月份到现在,他几乎在每次座谈会上,几乎在每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要大谈特谈这个问题。因为他是导演;他不仅要自己导演出“西部片”,还要“导演”得西影厂出现一批“西部片”,从而使西影厂翻身,使西影厂以拍摄中国“西部片”为特色而自立于影坛。

目前,西影厂的改革正在向前发展,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西影厂振兴的端倪。我们深信,西影厂腾飞于中国影坛将是指日可待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