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轿子到坐轿车
商子雍
我国的轿子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个不好说清的问趁。不过,从宋人杨万里的诗“为怜上桥啮人肩,下轿行来脚底穿”来看,起码在那个时候,桥子这种为人代步的乘具,就已经较为普遍了。
在日时代,轿子除被达官贵人乘坐外,一般人家娶媳嫁女,也是多要使用的。本来,新娘子要去婆家,路远可骑马、可乘车,路近可步行,偏偏躲进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轿子里,那该有多憋气!对此,我一直大惑不解。直到一次读鲁迅的小说《祝福》,见到其中“这有什么依不依……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就完事了”一段文字,才想起旧时代在一些地方盛行的抢婚制,并进而领悟到可以塞进捆着的新娘的轿子,在抢婚时是如何地不可缺少了。
不料,当我颇得意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一位朋友时,他却另有高见。他说,旧时婚姻,多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者双方不要说相互熟识、了解,有时连面也未曾见过呢。这样,在夫权社会的旧时代,一个弱女子,离开父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去,心中未免悲苦,泪水亦常出眶,是之为“哭嫁”。这样一个哭哭啼啼的新娘,骑马、步行、乘敞车显然均不适宜,还是那顶密不透风的轿子好。有了它,新娘子在里面或垂泪、或抽泣、或嚎啕,怎么都行,并不致有碍观瞻。除以上两端外,旧时新娘坐轿,还有别的原因吗?有。那就是达官贵人耍阔气,逞威风,借以显赫声势,以及一般人家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所产生的追慕排场的庸俗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轿子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近年来,在不少男婚女嫁的场合,却有了用现代化的轿车替代过时了的轿子这样一种现象。是因为今日仍须“抢婚”?当然不是。是由于新娘子还要“哭嫁”?请看轿车里的新人,哪一个不是笑盈盈的?我想,今日出嫁之以轿车代步,无非是反映了科技的进步、生活的提高,是好事。不过,日前忽听人说,有新郎新娘之家相距不过百米,但大喜之日,二人却还要坐上轿车自女家出发,绕经闹市后至男家。此种坐轿车的目的何在,却真是让人费思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