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探索用一颗赤诚的园丁之心
——记省劳动模范、西安中学教师强育林
张立明 张秦 邢行
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零年,在陕西偏僻的千阳中学,强育林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语文教改实验,结果,按常规只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竟有三分之二接近或达到了高中毕业水平,学生中有七篇习作被省级和全国性杂志刊载。他以勇敢的探索,打破了中学语文教学教改试验只能出几个尖子的局面,走出了一条新的教改之路。现在他是西安中学的语文教师。今年“五一”,作为陕西省的劳动模范代表,光荣地赴京接受了“五一劳动奖辜”。
(一)
路是曲拆的,早在一九六四年,强育林就开始寻觅一条获得中学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的新路了,但是,“史无前例的运动”带来的不幸,也无例外地落在了他的身上。直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风雨廓清天地的时候,他才重新获得了探索的权利。他从书堆里翻出了一本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尽管翻得满面尘土,可心里喜欢,当他细读下去时,更是乐不可支,真有相见恨晚之慨。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强育林明白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一连串学习过程;知道了凯洛夫的量力原则,可接受原则和直观性原则;明白了赞科夫的发挥理性认识作用的观点和高速度高难度的理论;还从心理学上懂得了,五至六周岁和十三至十四周岁,正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两个加速期……他心里豁然开朗。原来还模模糊糊的教改方案,渐渐在脑海中清晰了起来。
(二)
强育林把目光朝向了初一的学生。一九七八年暑假,他伏案疾书,写出了使人耳目一新的初中语文读写能力基本过关的教改方案。
他写道:中学语文课的性质是基础工具课,其目的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说读写都重要,而读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他设想的教改方案就是以读写为体系,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具读写两种能力,突破字、句、篇章三关。
方案得到了批准,他高兴透了。在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面对着五十四名新生,他亲切地向他们坦露了自己的想法,公布了自己的教改实验方案。
为了知己知彼,他对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验。考一下生字,小学课本上有二千八百个生字,可五十四个学生中,认字最多的也不过两千二,能写出来的更少,只有六七百。再考语文常识,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把鲁迅答成“古代作家”!这一切都说明,要达到教改的预期目的,必须作出加倍的努力。他找来了小学语文课本,把各册的生字按顺序刻印出来,除学生人手一本外,还送给每个家长一份,同时提出一个识字口号;“随身带字典,有空一翻,一天查几个,一年就几千。”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他又主动与文化馆联系,(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