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家(讽刺小说)
张玉海
改革之风吹遍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我们剧团自然不能例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搞了三个回合
头一回合是团长看完一出历史剧的彩排后说:“不行,不行,那么多重复劳动,典型的人浮于事,非改不可。两个提琴,而且一个提琴做得那么大,从哪方面讲都是浪费。去掉一个,留一把小的足够了;吹手也太多,长号园号加唢呐,留下一个,其他去掉;还有什么二胡板胡,要那么多胡干吗?留下一个,其他统统不要。还有演员,能减就减,要那么多跑龙套的干啥?比方说皇帝身边那两个搭屏扇的丫头,完全可以不要,或者最多留一个。皇帝怎么样?皇帝也要带头精减。溥仪不也是皇帝吗?他自己还动手缝被子哩。减!总之,多余的,重复的,统统去掉。”
第二天正式演出时,观众大减,团长洋洋得意地说:“行。我们的改革卓有成效,连观众都受了我们的影响,开始精减了。”
文化局长听说剧团改革后影响了收入,票房大掉了价。急了,亲自下来检查。查了一阵,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叫来团长说:“经济效益,我的团长!改革一定要讲究经济效益,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
团长听了频频点头,表示同意,可是他苦思瞑想了几天都没有想出个来钱的路。他闷闷不乐地在街上散心,猛地听见人声鼎沸,上前看时,原来是人们在抢购进口彩色录相片的票,片名是《一个少女的遭遇》。团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回团里马上效仿,买来了一套录相设备,由改革后剩下来的演员负责播放。这一招果然见了经济效益,不几天,收入了上万元,成了结结实实的万元户。这便是第二个回合。
文化局长听说剧团搞得很红火,第二次下来视察。他到剧团门口一看,大吃一惊,人堆成了山,头顶上爬的,腿底下钻的,争相购票,有几个买不到票的拥上来问局长钓鱼,局长说:“不要急,我让剧团多印些票。”
写到这里本来该收尾了,可是读者可能不饶,说我作小说是个外行,连编辑都骗不过去。我想了一阵觉得不缺什么呀,找了一个行家,指点了一下,才知道把本来该说明的一点没有向读者交代清楚。因此我就按生活的原形补充一点算是我们剧团的第三个改革。
第三个改革很简单,仅仅一句话,就是剧团团长上大学时学过计算机专业,从来没看过戏,有文凭,改革又有“办法”,因此被提升为文化局副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