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杂文
咸阳 高时阔
今届全国评酒会上,陕西的西凤酒终于以其香清味醇、甘润爽口、饮后有余香为特色,夺回了全国名酒锦牌。假如西风酒在上届屈居二等后不在保持发扬自家特色上下功夫,而是一味效法“名家”,学茅台,仿五粮液……则“风凰”再度起飞恐无望矣!
由酒而及杂文,这“特色”(或风格)也是不可不讲的。不同的作者,阅历不同,气质各异,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也不尽一样,表现在杂文创作上,自应色彩纷呈,各有千秋。因之,大手笔有风格,小人物也会有自己的特色。或长于说理,或注重讽喻;或尖锐泼辣,或含蓄深沉;或旁征博引、曲经通幽;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如“黄葱大蒜”,触之使人耳热肤燥;或如“青杏酸梅”,食之可开胃消食;……各人总要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长期发展,也便有了自己的风格。鲁迅先生的杂文自不必说,六十年代《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中的知识性杂文,当代老报人林放的新闻性杂文,俱自成一体,实乃别人不可企及。就是近几年出版的一些中青年杂文集,如《嫩姜集》、《雏飞集》等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虎虎生气。可以说,没有风
格,就没有杂文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然而,现今散见于报角刊尾的杂文中,相当一部分几乎是一个模式、一副面孔,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风格。同一则典故,你引过来,我引过去;同一句格言,你抄我录,不厌其详;乃至行文款式、语序语调也大同小异。难怪有人要产生“杂文不景气”的抱怨了。
有人说过,假如一个作者发表了几篇作品之后,还找不到适合于自已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最好先停下笔思索一番。这话不无道理。即使名家老手,倘不注意保持发扬自家特色并有所创新,那“名”也是难以保住的。“凤凰”的再度起飞,颇能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