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8月09日
第2版
02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者

——记省农垦科技教育中心总农艺师李殿荣

一九八四年十月九日,《中国农民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报道。报导中的一个新品种的研究者,就是陕西省农垦科技教育中心总农艺师李殿荣。

一九六四年五月的一天,在陕西省千阳县人民银行的办公室里,还是青年的李殿荣正在恳求银行领导让他调走。银行领导看着眼前这位神态坚定的青年,为他那归队从农的决心所感动,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

李殿荣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华阴农场的王庄作业站。当时,这个站的条件极差,他住的草房既漏雨又透风。但就在这艰苦的环境里,李殿荣迈出了他献身农业的第一步。

一九七二年农场建起试验站后,李殿荣被调到试验站当技术员。他与站长蔺作榕带着几名工人,在荒草滩上盖起了一栋土屋和几间油毛毡房子,算是有了宿舍和工作室。接着,李殿荣深入三千亩大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跃进”油菜中选择出自然变异单株,育成了甘兰型代号为“7211”的油菜良种。

李殿荣深知人们期求的是成果,他没有自满,坚持育种试验,标本示范和成果推广一齐抓,使“7211”不仅在关中地区大面积种植,而且还引种到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这一成果在陕西省科学大会上荣获了科研成果奖,并被编入《中国油菜品种志》。

一九七六年四月的一天,李殿荣在自己复合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意外地发现了几株甘兰型油菜雄性不育株。他深知,在油菜上利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能较大幅度提高产量。惊喜之余,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很有价值的发现。于是,在八年的时间里,李殿荣经过不间断地选择试验,终于在一九八三年育成了五种不同型号的甘兰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列产品。在我国油菜史上,以较高的技术水平实现了“三系”配套,被专家们认定是一项“突破”。

李殿荣在科研上是克服了许多困难而获得成功的。

一九八〇年秋,他爱人和三个孩子从老家迁来试验站,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子里,床与床之间只能走过一个人。就在这样的住房里,他生活工作了近两年。

一九八一年九月,秋雨连绵,地处三门峡库区的华阴农场,地里白水茫茫,抽水机排了大水,一些农田的积水不好排出。李殿荣就领着配给他搞试验的两个工人,在地里用桶、盆人工排水,一干就是十一天,从而保证了油菜的按期播种……

十二个春秋过去了,李殿荣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他先后在省级和国家级杂志上刊载论文十二篇,在地方刊物上发表学术报告二十多篇。他育成的油菜良种“7211”和小麦良种“华山13号”等品种推广后,增产部分净产值达三千五百万元以上,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现在,“油菜大王”李殿荣正在为培育更为优良的油菜新品种进行新的攀登。(芦丁杨兴中赵启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