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汗洒周秦发祥地
——记宝鸡渭滨区图博馆馆长李德文
十年前,周秦发祥地的宝鸡市渭滨区文博工作还是一个空白,而今,一座宽敞的陈列馆已座落在渭水之滨,上千件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给美丽的山城缀上了无数颗历史明珠,吸引着各方游客。看着这些珍贵文物,人们无不赞扬区图书博物馆馆长张德文。
一九七四年十月,市上要将一批文物遗迹“下放”。张德文辞去了中学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来到区图书博物馆。
几间茅草屋,几张缺胳膊少腿的办公桌,一辆除了铃不响到处都响的自行车,伴随他开始了工作。上班第一天,他就骑车到乡下几个遗址看了看。眼前被十年内乱糟踏的残缺不全的遗址,使他很痛心,发誓一定要让遗址重放光彩。要重整文物遗址并不容易。业务生,人手奇缺,都是非解决不可的“拦路虎”。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钻研文博知识他索性把铺盖杠迸了茅草屋,不懂业务,他花钱从书店买回《博物馆基础知识》等书籍,边学边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掌握了文物的发掘、收集、修复、保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亲自动手搭棚立标,保护古迹。几年来,共修复文物遗址八处,建立基层文保小组二十一个,在全区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业务骨干十七人,文物通讯员三十余人的文物保护网。
粉碎“四人帮”后,张德文的劲头更大了。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他坚持走乡串巷宣传保护文物的意义。全区六十多个山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十多年来,经他手收集的—千多件文物无一损坏丢失。为了编写文物志,发展文物保护点,他携带干粮,冒雨在秦岭深山考察。搞清了玉皇山与九倾原的关系,研究考察了传说中的有关神农氏、老子等人物的活动遗迹。几年来,张德文向有关部门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四十余份,撰写论文六篇,其中《茹家庄西周墓和东周墓》和《周易是一部历书》等文章先后在《文物》和《考古》等刊物上发表,有一篇还荣获市社会科学学会奖。
张德文已是五十七岁的人了,但他壮心不已,决心在有生之年,把余热全部献给党的文博事业。 (朱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