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映彩的城隍庙
三原 吴树民
三原县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六百余载,是我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整体建筑群之一。
这座城隍庙,布局独特,宏伟壮观,气象森严。庙前有三丈高的水磨砖照壁,正中嵌“鲤鱼跳龙门”的砖刻浮雕,四角有龙凤透刻的纹饰。壁北有重达两万余斤的一对铁旗杆,杆顶有铁斗,斗角插铁旗,旗下铁龙缠绕,生动逼真,仿佛挟雷带闪,从天而降。杆身有楹联一幅,上书“畿察动先,念知幽处”,庙门前有一座木牌坊,上书“威灵昭应祠”。下踞石狮,对峙雄视。两侧的“八字墙”,东雕“苍龙训子”,西雕“鱼龙变化”,刻工惟妙惟肖。庙大门檐下的巨匾上书“显佑城隍庙”,门楼上藻井全部榫卯衔接,成“八挂悬顶”、“十柱山门”之状,仰视令人发鬼斧神工之叹。跨进门楼,石条铺路,直通庙后大殿。东西两廊廊壁,各嵌岳飞手书的石刻——武侯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雄浑豪放,刻工真切传神。踏石条路北走,迎面有木、石二牌坊,木牌坊上有透刻木雕“尧王访贤”、“肥牛瘦马”,皆栩栩如生。东侧刻蜂巢和猴子,意为谐音“封侯”。旁有石刻楹联,其棂星门上,还刻有“十八学士登瀛州”、“三顾茅庐”等故事形象。戏楼,是优伶为“神”献技之处,前柱上有楹联,上为“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下为“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顶楼耸立着“明月楼”,夕阳晚照,蔚为壮丽。中院内,殿庑周环,曲屋连属,尽是雕梁画栋。高台石栏,大殿博敞巍峨,左右有石狮护卫,石狮张口雄视,威武轩昂。东立石雕龟碑,西置铁铸香炉,前有构造新颖凝重的木牌坊一座。东西陪殿的隔子门上,雕有人物、花草、鸟兽。#脊之上,奇蛇怪兽、龙凤亭阁等琉璃造型,千姿百态、耀眼生辉。最有趣的是裸体分腿而坐的莲花娃,每逢下雨,小牛牛好似撒尿,射水数尺,憨态逗人。西陪殿前的一株古柏,粗可环抱,葱茏苍劲,高耸入云。钟、鼓楼紧连东、西陪殿,形制峻瑰。大殿后有玲珑华美的寝宫,雕墙镂花,别具一格。登上山殿屋顶,县城风光,尽收眼底,南眺群楼如林,北望清河似带,绿荫遮岸,红屋半吐半露,如诗如画。楼、殿挑檐之下,悬垂风铃,叮当随风,可惊鸟雀。
整个庙宇建筑,鎏金映彩,富丽堂皇,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明代庙宇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今,这里已成了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陈列展出着三原县历年来出土的文物,考古价值很高的龟蛇相斗化石,部分明、清绘画、以及著名爱国诗人、近代杰出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书法集萃,吸引着不少游人前来一饱眼福。
三原城阵庙
宋克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