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残疾人之家
——访汉中市福利厂
在汉中市东关后街,坐落着一家以生产再生塑料制品为主的集体企业,它就是连续两年被地、市评为先进企业、先后三次参加全国和陕西省社会福利厂经验交流会、被人们誉为“残疾人之家”的汉中市福利厂。
前不久,我们慕名访问了这家工厂。在注塑、纸盆和印刷车间,聋哑残工人也同其他工人一起,井然有序地坚守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如果你没发现厂长与他们比划手势和先天带给他们的残疾,很难分辨出他们与健全人的差异。
厂长肖风珍告诉我们,他们厂从一九八〇年建厂以来,先后招收了五十四名聋哑残待业青年,占全厂生产人员的一半以上。现在,这些残疾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产实践,大都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生产出的再生塑料制品,内墙涂料、水泥预制花格板等六十余种新产品,除供应本省市场外,还远销四川、甘肃、青海、山东等地。如今,这个厂已经由一个过去靠卖开水、手工压面和生产简单的印刷品为业的街道小厂,迅速发展成拥有近百万元资金的企业了。去年,全厂产值达到七十五万元,实现利润十三万二千元,分别比建厂初期翻了一番,职工月平均收入也相应提高了一倍。
厂长肖凤珍深有感触地说:“聋哑残人性情比较孤僻,实际困难又多,更需要社会从多方面关心、爱护。”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中市福利厂不仅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工厂党团组织和工会经常教育健全职工克服轻视残疾人的世俗偏见,号召人人学哑语,主动与他们亲近。厂里推行经济责压制,专门对聋哑人做出了低定额、高奖金和对重残职工的工资保底的规定;对聋哑残青年职工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工厂对他们更是关怀备至。健全女工王小健,真诚地爱上了同车间一位聪明、能干的聋哑青年,但她的家庭说啥也不答应这门亲事。厂领导知道后,几次到文方家里做工作,终于使这对有情人成为眷属。最近两年,由厂里牵线搭桥,已经使十三对聋哑残青年建立起美满幸福的家庭。曾海生 季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