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不为应酬文字
泾阳 刘羽升
在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心目中,“士”与“文人”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士”是知识分子中有见识的人。“文人”则是其中堕落者一流;士从事的是“有益于天下”的文学事业,而文人往往都是以出卖灵魂、讨好权势者为目的的。炎武自己不为应酬文字的行为,就是对自己见解的实践。
李二曲先生是顾炎武非常崇敬的学者,为能与二曲先生倾心一谈,炎武专程从华县赶到周至访问他。二曲先生的母亲曾因其夫战败而死,欲殉节未成。后逝世,二曲请炎武为生母立传,炎武不肯就文。他说,李母的事毕竟“为一入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竟因此开罪于友人。
为一挽八朝虚浮绮靡之文风,韩文公的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至今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但炎武并不因为他写过《原道》、《师说》诸篇,而原谅他为获得稿酬而写的奉迎阿谀之作,否认《新唐书》对韩愈“泰山北斗”的称誉。
文学的教化意义不可低估,早已为一部诗经的作用所证实。要彻底端正党风,使社会风气反林归真,那么,顾炎武不为应酬文字的精神的确值得提倡。回想大跃进时代彭总发现我国经济失调,滥施人力物力,曾满心焦虑地写过一首民歌。
谷撤地,薯时枯。
青壮炼钢去,收获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真乃字字是血,句句是泪,深沉地表现了将军关心人民的博大胸怀。
但是,同是写大跃进的文,另有人却描绘得如海市一样奇观,如天堂一般美满而忘记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现实,为什么同是声称站在人民立场,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竟如此相左?恐怕不能仅仅归结于时代烙印的原因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们的文学事业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愚以为为名人讳的问题如不能解决,我们的事业总是要受到阻碍的,这就是我在这里特地要向大家介绍顾亭林不为应酬文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