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金銮殿的“金砖”
在传统戏和旧小说中,经常提到皇帝早朝的金銮殿,所谓金銮殿就是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在太和殿的地上铺有一种光可鉴人的大方砖,它有一个高贵的名字:“金砖”其实它并非黄金制造,是当时苏州的一种特制砖。这种方砖,仅从取土到研磨、晾晒,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然后制坯,人窑见火。出窑后还要刨磨并用桐油浸泡,直到表面发亮为止。由于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难,因此,清代一块
“金砖”的造价工本竟达九钱六分银子,相当于一石米以上的代价。
据文献记载,苏州烧砖,在明嘉靖年间就很普遍。当时以余窑砖瓦为最佳,余窑砖瓦,因产于苏州吴县陆墓余窑村而得名。由于余窑烧的砖瓦质地细腻坚硬,色泽黛青古朴,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明永乐年间,修建皇宫,皇帝下令余窑赶制一批“金砖”。当时还在苏州设有专门验收方砖的衙门机关。皇宫修好后,永乐皇帝特赐名余窑为“御窑”,从此,苏州吴县陆墓余窑名声就更响了,现在余窑砖瓦已成为建造或修葺名胜古迹、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材料。 (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