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林高手郭叔蕃先生二、三事
孙豹隐 赵夫敏
八四年秋季的一天,在古城西安一家幽静的小院内,一个身材适中、眉目清秀的姑娘正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指点下,习练八卦门的罕见器械子午鸳鸯钺。这位姑娘是多次夺得全国八卦掌冠军的北京武术队主力队员戈春艳,她应邀前来西影,在《大刀王五》影片中扮演侠女飞凤。为了使飞凤的子午鸳鸯钺表演得更加传神,小戈慕名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八卦掌第四代传人郭叔蕃先生求教。郭老不顾自己已是九十二岁高龄,精心设计了一套适合在银幕上表演的套路,手把手教会了小戈。
郭叔蕃,六岁步入武林,勤学苦练十余载,练就一身好功夫。一九一二年暮春,年仅十八岁的叔蕃先生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隆隆飞驰的火车上,他独自一人,化装成客商模样,长衫下掩藏着两枚炸弹。车厢中荷枪实弹的军警盘查严密,他凭着满腔热血和侠肝义胆,从容镇静,应付自如,顺利到达当时尚为满清势力盘踞的青州府,在夺取青州府衙门的战役中立了首功。一九二二年,他拜津门大侠、威镇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的韩慕侠(即影片《武林志》中东方旭的人物原型)为师,专习形意拳八卦掌。期间,结识了郝为真、李景林等武术名家。他们纵谈拳理,切磋技艺,传下了段段武林佳话。翌年中秋,在津浦铁路的一个小车站,李景林练功练到得意之处,禁不住豪兴大发,非要和在一旁静观的叔蕃先生过一过手。叔蕃先生左盘右旋地转起了游身八卦掌,出手似闪电的李景林可以用筷子夹住正飞着的苍蝇,然而眼看叔蕃先生在面前过来过去,却硬是打不着。就这样周旋了足足半个钟点,两人同时停住脚步哈哈大笑起来……
三十年代,叔蕃先生入陕出任杨虎城将军的交际处长。一次,杨将军举行宴会,驻扎在西安的蒋介石嫡系宪兵三团的几名下级军官吵着要闯进大厅。叔蕃先生出来好言抚劝,骄横惯了的军佐们哪把小小的交际处长放在眼里,又明欺叔蕃先生个头不高,便佯做醉态,一齐逼近叔蕃先生。表面看来,叔蕃先生面带微笑,丝毫不失风度,实际上从精、气、神上都做好了准备。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他们即将贴住叔蕃先生的一霎间,叔蕃先生双臂挥动,一个“金羽抖翎”,只听见扑里扑通,那几个家伙顿时被摔出丈外。这一招干净利落,实在太漂亮了,连挨摔的人中也冒出了一声“哎呀,绝了!”
三十年代前后,潼关以西的武坛相对比较闭塞。关中地区的武术主要以当地红拳为主。叔蕃先生在莲湖公园设场地,不遗余力地将形意拳、八卦掌等外地拳术传授给陕甘青三省的弟子,从而为西北地区广泛流行这两项传统拳术开了先河。解放后,叔蕃先生担任文史馆的馆员,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西安形意八卦散手研究会会长等职务。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发扬中华武术。多年来他为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撰写了四十余万字的武林人物传记和武术研究文章,编著了《少林棍法阐宗》等专著,教授了全国十六个省市上百名学生,并亲手为日本朋友指点太极拳。一九五六年冬,鉴于我国散手(即实战)运动水平不高,已经六十多岁的叔蕃先生象个孩子一样,同国家体委武术处负责人田镇丰、散手行家刘实君三人顶寒风,冒冰雪,在市体育场一打就是一个早上,摸索出一套既保留传统形式又体现现代特点的散打招法和规则,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开拓了道路。去年八月,武术国际邀请赛在西安举行,叔蕃先生兴致勃地会见了前来古城指导这次盛会的大会仲裁员会主任李天骥、总裁判长蔡龙云、技术指导部部长张文广等全国第一流武术家。谁料时不经月,叔蕃先生竟与我们永诀了。先生虽去,武魂永存。叔蕃先生为中华武术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将彪炳武林史册!
(罗宁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