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情
——记自学成才的主任中医师刘长天
随着全省先进职工报告团在各地的巡回汇报,刘长天,这位仅上过一年初中、三年县办卫校的塞外中医大夫,顿时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他,二十余年奔波于长城外的陕北山乡,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历经坎坷,锲而不舍,坚持刻苦自学,先后在《中医杂志》等二十多种医学刊物上发表专文四十四篇,被评为省、地、县先进科技工作者;他,与另一位医生合著的《女科临证集要》,被医学专家们誉为“女科临床必备之书”、“中医妇科瑰宝”,中医古籍出版社将于年内出版此书:他的名字,已被国家出版的《千家妙方》一书列入医学名家之列。
听着这位四十三岁的中年医生对他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回顾,我眼前顿时闪现出塞外大漠上那一丛丛沙柳。狂风挟着流沙,一次又一次将它掩埋,它却一次又一次顽强地冒出地面,抽出新的枝条……
工读生涯
古长城线上的神木县刘家坡,寒风呼啸,冰封雪盖。一个衣着褴褛的少年,肩挑沉甸甸的豆腐担子,穿行在沟沟岔岔的山村。他瘦小的身影和颤抖着的叫卖声,引起了多少乡邻们的叹息:“这苦命的孩子,可惜没有得到刘家的真传啊!”
刘长天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祖传七、八代都以行医为业,他父亲的医术更是闻名塞外。不幸的是,父亲早年任晋绥边区参议会议员时,在一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的斗争和打击,含冤而死。母亲累死累活将儿女们拉扯大,一九五四年又供长天上了中学。就在这年又一次祸从天降,刘长天那位从小参军的胞兄又受到“胡风集团”案的牵连,戴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身亡。从此十四岁的刘长天失学了。白天,他一面种田,一面帮母亲喂猪、磨豆腐,挑着豆腐走村串户叫卖;夜里,便在油灯下自学借来的《汤头歌诀》等医学书籍。
一九五九年,神木县办起一所中医卫校,十七岁的刘长天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他常是饥肠辘辘地坚持学习。为了解决学习和生活费用,长天便利用课余和节假日,为工地和私人打零工。一次学校建房运砖时,刘长天拉着车子边走边背《伤寒论》,不注意连人带车跌下三米多深的沟里,摔得口吐鲜血,浑身疼痛。伤痛稍好后,他又赶到工地拉起了车子……三年的工读生活,使他掌握了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也磨炼出他那沙柳般不屈服于厄运的个性。毕业后,他被安排到本县常家沟公社卫生所工作。
绝处逢生
一九六四年,社教运动开始了。刘长天家的贫农成份突然变成了“地主”,他那六十岁的老母亲,被戴上了“地主分子”的帽子受批斗。昔日相敬如宾的妻子也闹着和他离了婚,并带走了三岁的孩子。在这愁与苦煎熬的日子里,刘长天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医生的天职。平日,一但有重病患者,他不分白天黑夜,雨雪风霜,总是随叫随到,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乡亲们满怀深情地给他送来锦旗,上面写着“红色医生”、“救命恩人”的金字。每当夜阑人静,他便刻苦攻读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等中医名著,竟能背诵如流。就在妻离子散的这一年,他的第一篇中医文稿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
正当刘长天潜心钻研医学知识时,文化革命的动乱如同流沙般席卷而来。一九六六年九月,县上给公社打来电话,要求把“地主家庭”出身的刘长天清退回家。还是群众们赶来说情,他的“社办人员”名额才侥幸保留了下来。为了报答人民的厚爱,刘长天没有卷入人整人的“运动”,而是一个心眼为群众治病。看到山区妇女劳累,发病频繁,多年他便把心血倾注在中医妇科的治疗与研究上。对于崩漏、滑胎、不孕等病症,他都自拟了经验处方,反复验证,对比疗效,每种病症的详细治疗记录都不下百例。出诊之余,他总是手不释卷,漫游在中医学这个古老而神奇的王国。
说来也怪!连逆境中的刘长天自己也不大理解,他这样一个随时都会被打破“饭碗”的社办医生,被妻子抛弃后,却赢得一位苗条、聪颖的农家姑娘真挚的爱。结婚时没有住处,当地一位农民热心地腾出自家的房子给他们做新房;没有生活用具,乡亲们就帮他样样凑齐。一九七一年,附近十多个村的近百名农民赶来帮忙,仅用了七天时间就为长天建起三间新房,使他们一家四口安下了家。
对于刘长天来说,他植根的:“大地”就是这山区的人民,塞外的故乡。他终生铭记着“大地”的深情。
雨露春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象春风雨露一样洒向祖国的大地。刘长天家的“地主”成份被否定了;父亲和胞兄三、四十年前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他本人由社办人员转为国家公职人员,并先后被提升为中医师、主任中医师,工资连续晋级;妻子和儿女,也从农村转为城镇户口。为了使刘长天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上级部门又特意调他到本县中医学会办公室,从事医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安定的环境,党和政府的支持,使刘长天更加集中精力,潜心治学。就靠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一篇又一篇医学文稿问世了。本县的老中医贺升效先生是长天先父的弟子,长于中医理论和妇科,刘长天就去登门求教。他们互相切磋,密切合作,终于写成了十七万字的《女科临证集要》。此书由神木县卫生局内部印刷后,引起了全国中医学术界的关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八十多位教授、专家为其题字作序,卫生部中医司副司长傅世垣也对此书极为赞赏。现在,刘长天与另一位中医合著的三十万字的《医海一滴》,也将在年底完稿。
在告别刘长天的时侯,我们又一次谈到沙机。他深有感触地说:“沙柳不索要优越的水肥条件,但他需要阳光、雨露和春风!”此刻,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迎着改革的春风雨露,在来年的大上,将有更多的沙柳连片成林,绿染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