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坚贞不屈崛然成才
——记西北电力建设技工学校教师尚书庆
一张古朴的书桌前,我国新闻界的耆宿徐铸成挥毫走笔,为尚书庆写下了“坚贞不屈,崛然成才”八个大字。它既是对这位自学者的勉励,也是对他坎坷经历和丰硕成果的概括……
硕果累累的五年
月圆月缺,斗转星移,五载春秋一瞬间。但对于仅有高中学历的尚书庆来说,过去的五年真可谓奇迹般的五年:
一九八二年,他这位三级汽车修理工被破格调进西北电力建设局技工学校担任政治课教师;一九八三年,他被省电视大学西北电业工作站聘为《政治经济学》教师;一九八四年,他被西北电业职工大学聘为《形式逻辑》辅导教师,同年又被西北新闻刊大聘为五门公共必修课教师;一九八五年,他受聘于湖南九嶷山学院兼课任教,并在武汉几个地区讲课。从八五年到目前,他编著的《古文学习》、《写作学习》、《法学概论自学辅导》、《形式逻辑习题集》等十本高等自学辅导教材(共计一百五十万字),已分别由陕西和湖北的三家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尚书庆连续被技工学校和西北电建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去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西北电管局、咸阳市和陕西省优秀教师。
坎坷路上的脚印
一九五八年秋,十六岁的尚书庆考进了西安某大学中文系。由于“政审不合格”,他报到一周后便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原因是在一年前的“大鸣大放”中,他在报纸上发过一篇短文,揭发了家乡一个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这次意外的打击,曾使他悲观失望,痛不欲生。为了在以后免受这一“政治问题”和地主家庭的牵连,这年年底尚书庆离开家乡城固县,远去青海省投亲谋生。
在辗转异乡的二十个寒暑,他在一个地质勘探队干过机修工,在某铜矿干过汽车修理工,当过工会干事、小学和中学教师。他还在一个自治州的报社当过记者,在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当过办事员。虽然他的工作样样干得不错,在“反右倾”和“文革”中仍未免受整挨斗。但不管命运把他抛到那里,尚书庆从来没有中断过对知识的追求。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多年来他广泛涉猎了哲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学、现代汉语、教育学、外国文学等多种书籍,记下了二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还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通讯报道近百篇。
愿作一颗铺路石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尚书庆告别在西宁市工作的妻子,孑然一身来到咸阳市东郊的西北电建局技工学校任教。尔后,又登上了电大的讲坛。
为了适应工作,他结合教学发奋攻读。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尚书庆在省上的高等自学考试中先后拿到七门课程的合格证书。这一年,他辅导的学生在全国电大统考中及格率达百分之九十三,在西北电业系统和咸阳市均名列前茅。
为了使更多的青年学好高等教育自学课程,在业余学习中少走弯路,尚书庆萌发了编写高等自学辅助教材的念头。白天,他全力以赴地搞好教学和社会活动;晚上,便集中精力搜集资料,挥笔疾书。不管是蚊虫叮咬的夏夜,还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冬,以至于假日和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他都在斗室里坚持写作。汗水和心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尚书庆写成的十四本自学辅导教材已有十本出版问世,深受读者欢迎。在去年西安市举办的全国书展中,他的《中共党史习题集》成为陕版书中最畅销的三本书之一。
在学习道路上历尽坎坷的人,对广大自学者有一种特殊感情。尚书庆除了热心为求教者辅导外,还先后自费买了数百元的书籍赠给残疾青年和自学者。在湖南九嶷山学院讲课时看到这所民办大学经费困难,他便慷慨解囊,将自己的两千元稿费作为奖学金捐献了出来。他常这样说:“为广大自学者做一颗铺路石,这就是我的愿望和追求!”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