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05月06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姜伯约“远志”“当归”喻壮怀 俑坑再破土军容更壮观 猴子观海 当阳印象 讨还血债慰忠魂 长征的各路红军 都城史新著一秦都咸阳 茂陵楹联三副 我爱中华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姜伯约“远志”“当归”喻壮怀

刘隆有

近代以来,人们常爱借用中草药远志和当归之名,或喻意,或寄怀,颇富情趣。近读史书,发现这种用法,三国时代蜀国姜维已尝试过了。

姜维字伯约,曹魏天水郡冀县人。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及注和《资治通鉴·魏纪明帝太和二年》载: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曹魏,天水和其临近的南安、安定三郡军民多投蜀。姜维时为参军,正随天水郡守马遵巡行在外,急劝马遵回保郡衙所在的冀县,以稳定人心。马遵非但不听忠言,反疑姜维“有异心”,骂姜维等人“皆哦也!”并背着姜维,连夜逃往上邽城。姜维等发觉后,也赶往上邽,但马遵不纳。又回冀县,冀县守军也疑其反,不准进城。姜维走投无着,只好降了诸葛亮。诸葛亮慧眼识英才,一见倾心,盛赞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乃“凉州(天水旧属凉州)上士也!”立即任之为自己的丞相府仓曹掾,主管粮草,“使典军事”,并加号奉义教军,封当阳亭侯,很快又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这时的姜维,才不过二十七岁。

姜维归蜀后,其母仍在冀县,未能接出。据南朝沈约《宋书》卷引《五行志二》,魏人曾“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并送当归以譬之。”姜维奉母极孝,但想到在曹魏时所受猜忌和归蜀后诸葛亮的推重信赖,遂“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姜维此信,借用“良田百顷”,比喻在蜀时的前程广阔,“不计一亩”,比喻为了建功立业,只好告别故园;“但见远志,无有当归”,暗喻唯抱远大志向,决无归魏之意。连用四个巧喻,且两两相照,实为一篇美文。

此信也见东晋孙盛所著《杂语》。因姜维一生是以武略名世,而此信却写得文采斐然,所以宋人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便认为“维粗知学术,恐不至此,今不取”。一向以求实著称的司马光,在这个问题上,未免有点武断。黑格尔有言:“愤怒出诗人”。想姜维写此信时,既感于诸葛亮的厚待,又忿于魏人前此对自已的寡恩和目今对老母的逼迫,情怀很是激越,加之他本如诸葛亮所赞——“才兼于人”,挥毫而出佳作,也事属必然,有何可疑哉?

倘若司马光所言,“粗知学术”便不能写出美文,那么毫无学术的刘邦、项羽,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作了。事实却恰好相反。前者的《大风歌》《鸿鹄词》,后者的《垓下歌》,皆历来公认的气势磅礴之华章。查《资治通鉴·汉记》,也不载此三诗。是否在司马光看来,刘、项和姜维一样,也是“恐不至此”吧?果真这样,则司马光就太有点“想当然”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