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何被请进庙
王林科王满全
五丈原诸葛亮庙最近在塑跟随诸葛亮驻兵五丈原的蜀汉将领时,破例将魏延“请”进了庙。
提起魏延,人们不禁会联想到舞台上那种有勇无谋,心术不正的丑角形象。其实这是对魏延的丑
化,与历史事实颇有差距。
魏延是义阳(今河南信阳)人,早年跟随刘备入蜀,屡经战阵,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志》称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在汉中称王,将迁治成都时,出人意料地破格“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恪尽职守,对汉中防卫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刘备在成都称帝,他升迁为征北大将军。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大破郭淮等于阿溪,诸葛亮“迁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进驻五丈原,仍以“延为前锋”,屯兵高店镇(古名“魏延城”)。
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魏延曾以独到的见地,提出分兵子午谷,奇袭长安。诸葛亮却以为“这是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魏延坚持自己的主张,一再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但诸葛亮每次“制而不许。”魏延为此“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因此不用魏延,而用马谡。终因用人不当,致使第一次北伐长驱慢进、坐失良机,街亭一败,大功告吹。亦对以后几次北伐有所动摇。
诸葛亮死后,人们都以为魏延会继承诸葛亮的职务。唯有绥军将军“杨仪不假借延”。两人矛盾得不到解决,于是便发生了火并。但魏延始终没有背蜀降魏的动机。他在诸葛亮死后曾提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之事也。”这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充分体现了魏延始终不渝,坚持北伐的决心。当他获知杨仪率众南返的消息,便操近路急奔汉中,烧绝栈道、阻其南归,意欲率军继续北伐。直到魏延被杀,也不见他有降魏之举。《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结论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五丈原诸葛庙的管理人员,正是本着历史事实,在魏延曾经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为他立了像,还其本来面目。假若这位一代英豪地下有知,也将受到一点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