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曲线”与“分布识记法”
高时阔
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人们对识记过的事物遗忘的规律而创制的一种二元函数曲线。它表明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规律是,一个人刚刚记住的一些无意义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超过百分之六十),两天后就变得较为缓慢,以后则更慢,四天之后仍能记住的材料(约占百分之二十)差不多便可长存于记忆之中了。
后来经一些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这条“曲线”的总体形状基本是正确的,但也因所记材料的性质和份量不同,其“弯曲”的程度也略有不同,比如对有意义的材料和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遗忘的速度便缓慢一些。
为了减缓对所记材料的遗忘速度,人们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加强记忆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法、交替记忆法、背诵法、分布识记法等,其中“分布识记法”便是与“遗忘曲线”相对的一种有效记忆方法。
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分别让两组学生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识认的材料反复学习,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用分布识记的方法,在三天内记熟(每天只读一遍)。结果分布识记比集中识记节省时间百分之四十,二十天后经测试,分布识记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识记法。
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早年自创的“二十二遍读书法”也是一种分布识记法。这“二十二遍”不是一天完成,而是分四天进行,第一天读十遍,第二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两遍。如果绘制成曲线,其外形与“遗忘曲线”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