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见闻
拱北海关
娇小的日本三菱面包车在沿海公路上疾驰,一块块“天黑后下海,以偷渡论处”的木牌扑面而来,使人意识到前面就是拱北海关。
拱北和关闸之间隔着一个联合检查站,从而将珠海和澳门划分为“两个世界”。近年来,随着国内政策的日益开放,当地海运公司设立了“珠海——澳门”旅游项目,花上五元钱,就可乘船绕澳门岛一周。航行中,游客们既可望见岛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可窥见岸边低矮简陋的“贫民窟”。有时,正在海滩上作日光浴的澳门居民和船上的内地游客互相打招呼,这边喊“下来和我们一块游泳吧。”那边日“你们上来兜兜风吧。”气氛轻松、活泼。
在海关广场附近,不时可看到一些手持洋伞、打火机和牛仔裤之类小商品的人在鬼鬼祟祟地招揽顾客,这些持有“港澳同胞回乡证”的澳门贫民,每日从澳门带进“水货”(当地人对走私品的称谓),在海关附近违法高价出售,然后再将所得买些鱼、肉、蔬菜之类农产品带回澳门。由于他们多靠此糊口,所以又被人称为“水客”。
出于职业习惯,笔者和一位正在兜售旧西服的“水客”攀谈起来。“这些旧衣服是从哪儿弄来的?”我好奇地问道。“大部分是从外国水手那儿买的,还有一些是从大饭店的垃圾箱里拣来的。”他不无得意地笑着说。这位“水客”接着告诉我,他是闽南人,“十年动乱”期间偷渡跑到澳门,逗留至今。“你在那里生活好吗?”“好什么,到现在连老婆还没混上。”在谈到内地农村近年来的变化时,“水客”告诉我:自己攒上几个钱后、就准备回闽南娶媳妇成家。临分手时,这位飘泊异乡的“水客”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还是自己的家乡好啊!”
全国第一
去年全国城市住宅会议上传出这样一条消息:珠海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十三点五平方米,位居全国之最。确实,珠海人住房条件实在太棒了。一次我们几位内地来的同志去当地一位高级干部家作客,这位领导三代五口人住在一幢西班牙建筑式样的小楼里。小楼分三层,使用面积共一百二十余平方米,里面瓷砖钢窗,用料相当考究,专用冲凉房里,除配有冷、暖水淋浴头外,还设有大理石浴缸。从住房紧张的内地初到此,真如进了蓬莱仙境。随行的一位北京记者惊叹道:“首都部长级干部的住房标准,也不过如此。”优越的住房条件好似一棵梧桐树,为珠海引来了大批的“金凤凰”。招聘来的高工、工程师和助工可分别住进四室二厅、三室一厅和二室二厅的新单元,这些住宅不少是依山傍海,略带腥味的海风吹来,使人暑热顿消。面对眼前如画的风景,一位思乡心切,一直嚷嚷“要打回老家去”的陕西乡党,也惆怅地对我说:“回去后,可再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见不到这样美的景了。”
香洲夜市
和内地相比,珠海文化娱乐费用显得过高,香港二流歌星来此演唱,门票卖到三十元,看场电影,也须一块钱。我去的时候,珠海电视台还在筹建之中,各频道只能收到港澳台节目,多为武打、警匪片,初看尚感新鲜,三天一过,味同嚼蜡。
两相比较,这里的夜市倒颇有情趣。珠海的摊贩多云集在市府所在地——香洲区。每当华灯初上,街道两旁摆满了成衣摊、杂货摊、水果摊和饮料摊,但最吸引人的莫过小食摊了,有卖鱼中粥、炒粉的,有卖牛杂、肠粉的,也有卖虾、螺、蛤、蟹等海鲜的。广东人吃鱼讲究“生猛”,故卖鱼的食摊旁必备盛有活鱼的大木盆。顾客相中后,摊主随即取出剖腹去鳞,清炖,红烧,可随客意。平时靠吃冻鱼解馋的北方游客至此,感叹再三后,必要大快朵颐。
看当地人吃“宵夜”也很有意思,二三好友相对而坐,一壶米酒,一盘炒海螺,几只蒸大蟹,吃得高兴,喝得兴起,旁边几位击掌为拍,座中一人唔呀唔地唱起粤剧,引得过往行人驻足含笑而视。皓月当空,海风习习,涛声阵阵,人们都沉浸在乐陶陶、暖融融的氛围中。
(张之沪)
(题图插图 积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