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秦岭深处不老松
——记省森工系统劳模任泽芝
秦岭南坡的荒草坪,海拔二千四百米。冬季,冰封雪裹,气温常常在零下二十多度;夏季,烈日灼人,毒蛇遍野,蚊虫成群;山高气压低,水烧不开,饭煮不熟……,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年逾六旬的森工老劳模任泽芝却带领着几个小青年育出了二百万株树苗,造林一千五百七十余亩。
一九八二年,已退休的任泽芝主动向局领导提出去荒草坪办高山苗圃,决心在自己的余生实现周总理生前“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教导,把前些年由于乱砍滥伐在荒草坪造成的损失追补回来。在局领导的批准和支持下,他就象一棵不老的松,虼立战斗在秦岭之巅。
当时,荒草坪营林点只有三亩落叶松树苗,因长期无人管护,全部被杂草覆盖。看到这般情景,老任顾不上收拾住所,把行李往地上一放,就带领年轻人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从此,他们迎着熹微的晨光来到苗圃,披着满身的晚霞离去。在他们辛勤培育下,三亩松树苗终于从杂草中露出了笑脸。
为了扩大育苗面积,任泽芝和青年们一起垦荒,他的手指磨出了血,伤口缠满了纱布,照常出工。青年们心疼地劝他说:“任叔,你年龄大了,只要动动嘴就行了。”他却幽默地说:“光动嘴,嘴上能长出苗吗?”他们甩石块垒成田埂,挖了排水渠,修筑了二十五亩水平梯地。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老任徙步跑了四十多里路向技术人员请教,在荒草坪试验成功了“浅沟浅盖”的科学育苗法,使苗木质量达到了更新造林要求的标准。
任泽芝同志深深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他在林业局工作近三十年来,曾多次被评为省、市、森工系统的劳动模范。现在,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之年仍在崇山峻岭之中,为祖国增绿添翠,培育粱材。
(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