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10月10日
第4版
04

翻新意 添新彩

西安市秦腔一团团长 原民

川剧荒诞戏《潘金莲》一出,打破了我国戏剧界沉寂的局面,在各个观众层次和文艺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潘》剧中那强烈的现代意识,鲜明的反封建主题,间离的荒诞手法,现代的审美情趣,不管是思想内涵上还是表现形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深处,都引起了“爆炸”。我们将此剧移植成秦腔后,已经连续演出六十多场,观众场场爆满,反响热烈,这在我们团(前身是尚友社)四十八年演出史上是罕见的。

在移植中,我们根据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特点,除了对剧本唱段进行了加工之外,还根据原剧作的提示,从表、导、音、美四个方面重新进行了研究、构思和设计。在舞台调度和表演上力求从内容到形式,使剧中人与剧外人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在潘金莲形像的塑造上,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艺术手段来体现剧作者的意图,改观《水浒》中潘金莲妖艳邪恶、谋害亲夫的艺术形像,而让人们看到一个值得同情的、天真无邪的弱小女子,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下,是怎样备受欺凌、扭曲变态而走上沉沦的道路。在音乐上我们根据出《潘》剧的题材表现形式,从内容发,从刻划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界的人物出发,应用了主题音调贯穿的手法,在突出秦腔音乐特征的同时,揉进歌剧、越剧、眉户、豫剧、俄罗斯民歌的音调,力求自然和谐,以便更好地发挥戏曲音乐戏剧性的功能,树立起鲜明的音乐形像和音乐特点。在舞美设计上增加了天幕区的使用及灯光的表现层次,以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在服装上,今古戏装相结合,以求既具有秦腔剧种的特色,又在烘托塑造人物及时代感上给人以艺术享受。

这样做了,果然在秦腔界和西安引起了轰动:万人争看《潘金莲》,万人争说《潘金莲》,而且通过川剧《潘金莲》,使秦腔艺术的振兴有了可借之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