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大裂变
——关于现代婚姻的痛苦思考
苏晓康
第二章 一个数百年死而不僵的幽灵
不肯谢世的传统人生角色
偶见报端一则短文,题为《陈世美之辩》,其实,陈世美冤不冤已经无关紧要了。要紧的是他怎么老是活得这般健旺,老是能给某种人生角色提供样板和标签。老是让男人们心里惴惴不安,生怕沾了这骂名。依我想来,当年穷秀才们既能编出这故事,梨园弟子既能敷衍成戏而演了四百年经久不衰,至今仍能在乡村戏台直到电视屏幕前博得众多眼泪,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至少可以认为,从宋朝直得今天,对做官弃妻的道德评价,纹丝没改。纳妾、裹脚、守节、停妻、童养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或绝迹,或鲜见,或不得人心,总之是改弦更张了。唯有这一条古今相通,毫无演进,还会续下去多少年,也难逆料。大约只要女人还愿意自称秦香莲,那么陈世美就得陪绑到底的。他俩既然在戏台上一同诞生,那就非得在生活里一道谢世不可。
自然,生活里陈世美是有的。
这位骨鲠之士,便是得罪了陈世美的现代真传弟子而罹难的。人们称他是“包龙图再现”。很奇怪,包拯如今居然斗不过陈世美了。
1957年那时,律师这职业并没有今天这等权威。上海县法律顾问处主任姚增荣,其实是集法官和律师二任于一身的,这做法虽然今天看来有点缺乏常识,但比起中国自古县令集行政、司法、监察于一身,也算前进了一步。只不过他大多是姚法官而绝少姚律师的,那时候,要么是人民、要么是敌人,他能替谁辩护?可有一天,县城里居然出了一桩事,人们想起需要他这么一位类似旧衙门里“讼师”的人物来了。
“闹出人命来罗!来找盛书记的山东婆娘上吊了。小姚,你不是管打官司的吗?过去陈世美不认老婆,秦香莲可以告到包公面前,现在盛书记不认前妻,大概只有你来管管了。”
他那时只有二十五岁,血气方刚,况且大约也不知道这法律顾问处主任在当时的政权机构中能算到多大一个头衔,便也当仁不让地要作一回“包龙图”,管一管那个党龄、级别、资历都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县监委书记。
那被人救下的可怜的山东大嫂,搂着三个同盛书记一个模子里刻下来的乡下穷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他诉说了一个秦香莲式的悲惨故事:她在山东老根据地嫁给盛家,丈夫南下后,她上敬公婆,下养儿女,把白面都交了军粮,一家人吃糠咽菜,度日如年,眼巴巴盼着大军胜利,他能挣个英雄回来。可一解放,他就留在上海,没几年便断了音信。托同村的南下干部打听,才知道他竟又娶了城里女人,不认她们娘儿四个了。于是盛大嫂拖着儿女千里来寻夫,到这上海县却被他当作要饭花子拒之门外,流落街头……。
尽管那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老百姓真是打心眼里唱的,可他们也决不因此就肯原凉这个“盛世美”。民情汹汹之下,姚增荣为民请命,执法如山,毫不客气地给那位在县城里也算得“元勋达贵”的盛书记定了个重婚罪,判了两年徒刑。
“铡”掉了一个“盛世美”,他才发现这上海滩上竟还有许多“李世美”、“张世美”、“王世美”……那官职之高有的是他根本不敢问津的,有的已经哄骗老家的糟糠之妻合法离了婚,也不容得他再管。他忽然有些明白:如今包龙图已经不是陈世美的对手了。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