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灯节
张宿东
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
元宵节始于西汉,盛于唐、宋。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吕后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阵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在公元前一七九年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开始强盛起来,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官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在汉代每到这天晚上,还有燃灯以祭祀道教太乙星的风俗。
唐初,朝廷规定每年这一天燃灯,张灯结彩。到唐朝时,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曾下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大放灯烛三夜。从此,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增加了一个节日——灯节。南宋都城临安的灯市有“四十里灯火不绝”的记载。
但也有蒙上阴影的灯节。宋朝田登做了州官,十分专横,为避讳他的名字,不许百姓言“登”。因“登”与“灯”同音,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出的布告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即由此产生。
近几年来,人们在改革的凯歌声中欢度元宵节,各种灯绚丽多姿,巧夺天工,展示了一派兴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