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李万明和他的柴草路
在陕西偷林,常常会听到“公路着火”的消息,使人感到诧异。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部,1954年,西包(西安——包头)公路修到榆林县小壕兔乡,被沙漠阻拦住,当初不知谁想了个法儿,在沙滩上铺上一层柴草,车轮压着柴草,居然能顺利通过,从此,西包公路线上就出现了这段长28公里的“柴草路”。1979年以后,退了休的养路工李万明和他的同伴们日夜养护着这段奇特的公路。
沙漠里气候干燥,南来北往的汽车三五天就把铺路的沙蒿碾成碎末。过路的司机丢个烟头,经风一吹就会使公路着火,在人烟稀少的塞外沙滩上,火势顺着公路蔓延,一烧就是好多公里。着了火的公路和沙漠没有区别,汽车开进去,开出来就困难了。
1979年,李万明要退休了。段上领导找他商量,让他把这段“柴草路”照看起来。李师傅二话没说,在家乡找了12个同伴就干了起来。
“柴草公路”顺着沙丘的坡势绕行,坡多、路陡、转弯多。一遇上大风就会使公路改道,发生撞车、阻车事件。李万明和养路工们一起用沙蒿在路边做了防沙照壁,使公路基本固定下来,他们又把沙柳捆成一把一把,错开埋在路两边,作为行车标记。“柴草路”是单行线,养路工们在路边修了不少会车道,以防阻车。每逢阻车,他们总是亲临现场指挥,在公路边抢修便道,把受阻的车辆疏导出来。
为了防止公路上的柴草着火,李万明等人还在路基上辅了三层沙子,压了三层柴草。“柴草公路”经他们这样一整修,再也不着火啦。
每天早晨,53岁的李万明骑上自家的骡子去养护这段公路。平时,他常到离公路10公里远的地方去砍柴,作为铺路的备料。经过李万明和同伴们的辛勤劳作,现在的这段“柴草公路”昼夜车流量达140多车次,很少出现阻车现象。
本报记者 周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