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导演的风格张成珊
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原先大部分是搞戏剧艺术的。当外国电影涌进中国市场时,他们抱着对新艺术样式的好奇心和追求欲,转到电影方面来了。因此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没有摆脱戏剧舞台的程式。第二代导演从三、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解放以后,他们讲究矛盾的起承转合,一波几折;讲究故事的清晰性、完整性;主题鲜明而单一,人物性格生动而单纯,节奏比较平稳,镜头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客观展现。第三代导演是五十年代开始从事电影工作的。他们既继承了老一代古朴、深沉的传统,又带上时代发展赋予他们的新质。他们比较注意运用电影的特点来反映生活,手法比较凝炼、清新,节奏变化大,注意主观镜头的运用。第四代导演是新中国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才华主要是在八十年代发挥出来的。他们对电影本身规律研究比较多,不断地开拓电影反映生活的潜力。他们主张“丢掉戏剧的拐杖”,用电影的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在他们的作品里,人物塑造从单纯走向复杂,主题表达从单一走向多义。他们有理论有作品,是目前中国电影导演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五代是八十年代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人。他们喜欢在影片中强烈地表达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探索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他们在创作上比第四代思想顾虑更少——选材、结构、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都力求打破一些传统的框框。他们直接用象征、比拟的方法来直抒己见,表现当代意识。因此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抒情性、寓言性特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