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骑一下黄羊
井谷射
看过电彰《花园街五号》,想做件杀风景的事,也骑一下黄羊。
话说前一阵子,杂文中,还有文学作品中、电影中,忍然一窝蜂,大家都说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材料来源十分一律,都说来自《吕氏春秋》。
但其实,这个故事,最早也是最权威的出处,却是《左传·襄公三年》。说的是晋悼公时候,祁奚“请老”(要求退休,)悼公问他,谁能代替他。祁傒先推荐了解狐,是他的仇家,解狐没有上任就死了,他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和羊舌赤。于是祁午代祁侯为中军尉,羊舌赤成为祁午的副手。和《吕氏春秋·去私》篇一比较,《吕氏春秋》错误较多:祁奚误为祁黄羊(《史记·晋世家》作祁傒,与《左传》相近);解狐的生死和官职都有出入;晋悼公误为他儿子晋平公。《吕氏春秋》的可靠性,是不能同《左传》这样的信史相比的。所以,看到人家文章这么说,也辗转引一下的办法,其实是不太可靠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倒是《左传》中对祁奚的评价:
“君子谓祁傒于是能举善矣!举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仇”是解狐,“子”是祁午,那未,“偏”必然是羊舌赤了。何以称羊舌赤为“偏”呢?
一查《左传·昭公五年》,便知“偏”字之义。原来,羊舌氏和祁氏原属一个大族。羊舌氏分为四个小族,其中一族就是祁氏。“偏”者,偏向也,自家人也。他们又都是晋国国君的同宗。春秋战国时的姓,不像后来那样固定,分封在什么地方,或者做个什么官职,常会改姓氏的。
问题的核心,还在于,祁家父子相继的这个职务,是中军尉。可不能小看这个职务。原来晋国在晋文公四年开始成立中、上、下三军,中军是由国君的宗族组成的部队,所以中军的领导人,即中军尉,有两个特点:一是必然只能由晋国国君的同宗来担任;二是中军尉也就必然同时兼任三军统帅。军权不能旁落,好像唐代后期中央军权一定要由皇帝的亲近宦官来掌握,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必用黄埔军校出身的人为司令官一样。春秋时是宗族制社会,这一条容易理解。不过,一旦懂得了这一点,也就能知道,即使解狐从私人关系上是祁奚的仇家。大范围仍是晋国国君同宗,还是亲。“亲”、“仇”也者,也只有相对的意义。
自然,我们不必苛求祁傒,他不能拔着自己的脑袋,跳出历史局限。但是,把他作为选拔干部出以公心的模范人物,确实也还是有些深考不足之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