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衙门”析
高时阔
一个时期,有人称教育机关和学校为“清水衙门”。说来也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馈乏的年月,学校里既没有自行车、手表、的确凉,又没有肥皂、白糖、猪大肠,唯有粉笔、墨水和无形的“知识”,白送人都没人要。真是水“清”见底,了无可取。于是,讲实惠者觉得干教育无油水可捞,有的甚至不甘“清贫”,见“富”思迁,要退出龙门;有些管教育的领导也认为“万般皆上品,唯有教书低”,于是便有潘苟世辈要“提拔”一位小学教师当售货员的荒唐事。
自古以来教书这个“衙门”确实以“清”为本的。有人说当年孔老夫子收学生要人家交“几束干肉”有失圣人风度。依我看,“几束干肉”供先生衣食尚且不足,更不要说靠教书发财了。难怪清代一位教书匠称学博为“冷官”,“因其位卑禄薄,不能自豪也。”然而数千年来,就是这些“冷官”的辛勤劳动,才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扬,其劳动价值绝不是用多少“雪花银”可以计量的。在人欲横行的旧官场,能保持教书“衙门”的清白如水,无疑是值得教书匠们引为自豪的。
然而,近年来有的“清水衙门”的水也开始浑浊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猪大肠”、“的确凉”的追求了。人们发现知识、文凭“吃香”了、值钱了。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只要能得到一张大专文凭,别说是“几束干肉”,就是“几十束、几百束干肉”也交得起。行情一变,油水自然也就来了。于是,学生转学要交钱;上朴习班更要交高额费用;教师兼课的钟点费也行情见涨,每小时由一二元涨到五至十元不等;倘若能办个职业班、大专班什么的,“议价文凭”更是一纸千金。孔老夫子倘能活到今天,想到自己堂堂圣人,一流的教学水平,每位弟子才收“几束干肉”,未免太掉价、太寒酸了!
如今,讲究“按劳分配”,教师既然要食人间烟火,自然不必羞于言利。但是舍义逐利,以至忘记了教育的神圣宗旨,那就不可取了。